在做廷尉期間,處理了兩宗大案子,而且這兩個案子都和漢文帝有關,正因張釋之不偏不倚秉公直斷,為了維護法律而不惜得罪漢文帝的做法,為他在後世贏得了不朽的聲名,成為了歷代斷案者的表率。
漢文帝一次出行,到達了長安北邊的中渭橋,不料有一個人突然從橋下跑出來,驚嚇了文帝拉車的馬匹,差點讓文帝受傷,文帝很生氣,就讓侍衛將那個男子捉住送到廷尉府。
張釋之透過審理,得知這個男子聽到皇帝出巡,就藏在橋下邊迴避天子車架,見中渭橋上沒有動靜就從橋下竄出來,不巧,正好趕上儀仗隊前隊剛過去,而皇帝的車架剛剛到橋邊的緊要關頭,不xiao心導致文帝御車的馬匹受驚,張釋之只是按照律例罰些錢就將這個男子放了。
按照文帝的意思,此人要麼是圖謀不軌意圖刺殺他,要麼就是別有用心的利用馬匹受驚而讓文帝受傷,就是不死至少也要判個流刑。讓文帝沒想到的,這個張釋之一點也不理解他的苦心,只是罰些錢就不了了之,於是很生氣,下旨將張釋之給叫了過來。
見到張釋之,文帝就開始申斥張釋之,張釋之只好把事情的始末向文帝說了一遍。文帝明白其中緣由之後,儘管認為判流刑有些重,但是想到戰馬受驚他差點受傷,依然感到張釋之的判罰過輕。
這時候,張釋之說了句名流千古的話語。
“法者天子所與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於民也。且方其時,上使立誅之則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傾而天下用法皆為輕重,民安所措其手足。”
這句話的意思說,天子犯法與民同罪,現在律例就是這樣懲罰,而你卻要加重懲罰,那麼大漢律例還拿什麼取信於民?你今天如果當場殺了那人也就算了,你既然將罪人送到我那裡去,我就必須公事公辦,廷尉是天下執行法律的領頭人,如果廷尉不帶頭執法,天下執法者都會或加重或減輕刑罰,那樣老百姓就會手足無措感到無法可依。
漢文帝也是一代英明的帝王,深思一陣子後,嘆口氣說廷尉說得對,這件事就算完美的結束了。
張釋之這番話是文獻中首先提出天子與民同罪的思想,可以說開了法律人人平等的先河,張釋之之後,雖然沒有把這種法律jing神原原本本的傳承下去,不過也算是給中國人播種下思想的萌芽,讓後代很多官員將這句話奉為座右銘。
第二件事,張釋之以他的生命捍衛了法律的尊嚴,強面直對暴怒的皇帝依然不鬆口,這種不許以身護法的jing神,讓張釋之的名氣大振遠播天下。
上次事情過後不兩年,有一個人偷了宗廟中神位前的yu環,可惜最後卻事情敗露,被文帝抓了起來,然後送到了張釋之的廷尉府。張釋之接到這個案子之後,非常重視,翻遍前代的各種案例,最後以偷盜宗廟器物的罪名判了這個人死刑。
張釋之如此判案,以現代的眼光分析,實際上已經判得太重了,可是在天子一家獨大的年代,天子代表且擁有整個江山的年代中,張釋之如此判罰卻不能讓天子滿意。
文帝又將張釋之召進宮,見面就指責張釋之道:“此人做事簡直無法無天,竟然膽大到偷盜先帝宗廟中的東西,我將此人jiao給你的目的是想讓你滅他九族,你倒好,你只會按照法律條文辦案,這太過違背朕恭敬先帝的本意,陷朕於不孝之間。”
大漢以孝立國,正是漢文帝時期倡導興旺起來的,為此文帝想在孝道上佔據制高點,這也是文帝的難為之處。另外,在漢代,劉邦的宗廟是文帝時常拜祭的地方,更是以後歷代天子祭祀的地方,加上漢代天子享受宗廟資格很嚴格,因此劉邦的宗廟很重要,至少對於文帝非常的重要,這也難怪文帝非常的生氣。
可是,就在文帝非常生氣的時候,張釋之卻說了一句隱晦的比喻,頓時讓文帝啞口無言,然後在惱羞成怒之下,將張釋之送到了張釋之管理的大牢。
張釋之如此說:“按照律例這樣處罰已經夠了,何況罪名相同,其犯下罪行的實際情況不同,還是要分別輕重處罰的。敢問陛下,時下已經偷盜宗廟器物判罰滅族之罪,那麼如果有一個愚蠢之人跑到長陵挖了一捧土,那麼陛下你該如何處罰呢?”
長陵是文帝老爸劉邦的陵墓,張釋之比喻挖一捧土暗指有人挖掘盜竊劉邦的墳墓。儘管張釋之是為了勸說文帝息怒,可是當著兒子的面說有人挖人家老爸的墓,也難怪文帝啞口無言的只有讓宋張釋之吃牢飯。
不過,張釋之還是幸運的,他遇到了一位開明的好皇帝。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