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隨時都可能撕碎,可是袁術正在和袁紹交戰,袁術絕不會貿貿然撕毀條約,這就給了劉謙一些安全的保證。
其二,劉勳和袁術面和心不合,劉勳最為擔心的是劉謙會和他翻臉。在摸不清劉謙底細的情況下,知道劉謙在江州幹出過裡應外合著名戰例的劉勳,那是一萬個不敢對劉謙下手。
其三,劉謙的勢力眼下已經不是幾年的樣子,時下劉謙已經有三個兒子,由於馬荷身後馬家勢力的影響,劉謙屬下對劉謙嫡長子的認同力極強,就算劉勳冒著天大風險殺死劉謙,也不會對劉謙勢力造成多大危害。
劉謙一旦身死,劉勳就必須一個人面對劉謙勢力瘋狂的報復,因為袁術絕不會為他一個人而得罪劉謙勢力,在沒有援救的情況下,劉勳的死相一定非常慘。
正因為形勢具有獨特性,令一般人猜不透黃承彥究竟是想測試劉謙的膽氣還是魯莽,故而一般人面對這樣的考驗之後,由於猜不透黃承彥的用心,大多會停下腳步,選擇一直在襄陽等待。
而劉謙在得到黃承彥的蹤跡之後,稍加思考,就想出了黃承彥這次試探的目的,是考驗他的審時度勢分析能力和膽量,於是他才會毫無顧忌的冒險進城,最終獲得了黃承彥和龐德公的認同。
六百一十三章 來自遠古的科技
六百一十三章來自遠古的科技
獲得了黃承彥基本認可之後,黃承彥沒有給劉謙什麼承諾,而是和龐德公一起回到襄陽,聯合司馬徵又對劉謙進行了一番試探。
在瞭解了劉謙比較詳盡的治國方略措施後,三人聽劉謙推行的政策確定有施行的合理性,而且這些政策一旦全部施行,將會徹底是大漢從衰落中走出來,再次進入一次偉大的強盛,這才算真正認可了劉謙。
至此,黃承彥終於決定將手中的神秘技術交給劉謙。
而一直幫助黃承彥對劉謙稽核的龐德公和司馬徵,透過這番對劉謙的瞭解,也從心裡邊認可了劉謙。經過劉謙一番盛情的邀請,龐德公和司馬徵都表示願意前往南都學院教授學子。
隱士,中國自古就有這種人存在。
據皇甫靜謐《高士傳》記載,堯舜時代有個賢德清高之士,名叫許由,堯帝曾經想把帝位禪讓給許由,許由不但沒有高興接受,反而跑到大山中藏了起來,這應該是中國歷史上明確記載的第一位隱士。
春秋時期,孔子曾經就隱居的問題發表了他的看法,他說: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隱。
戰國時,儒家一個非常重要的代表人孟子,也發表過類似的看法,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由於孔子是儒家創始人,孟子是將儒家發揚光大者,漢代又因漢武帝獨尊儒術,使儒家成為國家支援的唯一學派,所以天下讀書人都深受兩人的影響,在仕途不順利或政治黑暗的年代,他們就遵循先賢的教訓選擇了隱居。
如此說來,隱居其實並不是隱士們真正的目的,他們之所以隱居,一般都是看不慣黑暗的朝政,可是又對這一切黑暗無能為力,這才選擇了逃避方式隱居。如果朝政轉好,使他們能夠看到施展抱負的希望,那麼他們就不會再隱居下去,而是該出仕兼濟天下了。
如果不是如此,歷史上的龐德公和司馬徵,也不會整天沒事找事的時刻關注天下動向,對天下大事瞭如指掌,並對天下大事一一進行分析研究推演了。如果不是他們時刻關注政治,他們最後也不會教授出諸葛亮、龐統和徐庶那樣出色的弟子。
對於劉謙這個,稍微動一下念頭,就會從權臣變成奸臣之人,龐德公司馬徵等人,在劉謙光復涼州之後,就開始關注起來。不過也沒有真把依附十常侍生存的劉謙當回事,畢竟當時十常侍把持著天下權柄,黨羽遍佈天下。以劉謙當時的勢力,不要說和十常侍相比了,就是和大將軍何進相比,勢力微弱的劉謙也不過是一隻螞蟻罷了。
可是,令龐德公等人大出預料,一個在他們眼中等同於螞蟻的劉謙,年底時以絕對的劣勢,以螻蟻憾象的姿態,很是大逆不道的一舉廢除了劉宏,並且徹底的斬除了令天下士人恨之入骨十幾年的十常侍。
儘管龐德公等人對劉謙的絕地反擊很驚訝,可是這些人精清楚的看到劉謙的底子太薄,如果劉謙咬牙硬撐下去,最後註定會是一個粉身碎骨的結局。如果收手不幹,將手中的權利交給黨人,黨人絕對不會容許劉謙再次崛起,而是會死死的壓制住劉謙。
故而,龐德公等人雖然很感謝劉謙除掉十常侍,可惜他們依然沒有看好進退兩難的劉謙。
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