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唯今之計,當釜底抽薪。大公子可集結忠義之士,趁其不備,將蔡瑁和蒯越盡數誅殺,如此休說無人敢加害大公子,就連嗣位也是唾手可得,正所謂快刀斬亂麻,此誠為上策!”看了看周圍沒有人,馬謖這才低聲道。
聽了馬謖的這個上策,劉琦原本就蒼白的臉色,頓時又白了幾分。低頭沉思片刻,劉琦這才囁嚅著搖頭道:“兄弟相爭,實非美事。父親病情嚴重,若是和蔡瑁、蒯越兵戎相見,父親如何能經得起這般驚嚇?再者蔡氏和蒯氏掌握荊襄大權,縱然是暗算,也不易將其誅滅,此計只怕是不妥,未知幼常可另有良策?”
聽了劉琦的話,馬謖也不意外,這劉琦要是真有膽量這麼做的話,他也不會被蔡瑁他們給欺壓的這麼慘了。當下輕咳了一聲,繼續開口道:“難得大公子如此仁義,既然如此的話,那麼我還要中下二策,中策就是,大公子可向劉荊州請命,率軍前去守夏口。”
“率軍去守夏口?”劉琦聞言愕然,一時間腦筋有些轉不過彎來,不過還是問道:“蔡瑁和蒯越早晚要害我,我若去守夏口,難道他們就不加害了?”
我暈,你能不能腦筋稍微轉點彎?馬謖對劉琦的直腦筋有些無可奈何,不過還是慢慢解釋道:“大公子去守夏口,其利有三。第一就是遠離襄陽這片是非之地,蔡瑁和蒯越縱然想加害,也難免鞭長莫及;第二就是大公子鎮守要隘,兵權在握,蔡瑁等人必然有所忌憚,不敢肆意妄為;第三嘛,如今南江夏已失,大公子率軍鎮守夏口,與巴陵守軍隔江相望,足以拱衛荊襄,抵禦江東軍來犯!此乃一舉三得,保國安身之計!”
江夏郡地處漢江和長江的交匯之處,兩條大江形成一個丁字交叉口,把整個江夏郡劃分為三塊,即長江以南的南江夏,長江以北的北江夏則是被漢江分為東江夏和西江夏。夏口地處西江夏,正好扼守漢江入江處,一向是荊襄要隘。之前黃祖戰死之後,江東軍曾經短暫地佔據夏口。但是由於夏口孤懸江北,沒有其餘的據點與之相呼應,更是和江東本土的廬江郡還隔著東江夏,因此最後孫權還是在張昭的建議下對此棄之不理,只是將當地的百姓四萬餘人擄劫回江東。而黃祖死了至今也有個把月了,劉表也並沒有派人去接替駐守夏口。
“上策,上策,果然是上策啊!”聽了馬謖的解釋,劉琦也是連連點頭,眉宇間終於是有了笑容。顯然這個聽起來很美的計策,相對於對他來說,比第一個急吼吼的計策更加能夠接受一些。不過抱著多多益善的心態,劉琦並沒有就此結束,還是問了一句:“未知這下策,又是如何呢?”
“這下策嘛,就是大公子就此退出嗣位之爭,歸隱山林不問世事,如此想來也可以避禍!”馬謖淡淡地道。這個主意實在是太不給力了點,就連劉琦這個性情懦弱的人聽了之後,臉上也是不免浮現出一絲失望之色。
稍一沉吟之後,劉琦開口道:“幼常的上策未免太急,這下策嘛卻又不免太緩,我看這中策不急不緩,正好行事。”說到這裡劉琦也是長出了一口氣,起身拱手道:“此番多虧幼常指點,劉琦才能轉危為安。大恩不言謝,容日後厚報!”
“大公子言重了,區區小事,何足掛齒!”馬謖急忙遜謝道,忽然又想起什麼,連忙也是加了一句道:“大公子此去夏口,想來蔡瑁等人也是自以為除去了心腹大患。江夏乃是荊襄重地,大公子可趁機多要一些兵馬,以策萬全!”歷史上劉琦在江夏,麾下也就萬餘人。之前黃祖駐守江夏的時候,麾下可是有守軍三萬啊。從自己的角度來講,劉琦麾下兵馬越多,對自己好處自然也就是更多。畢竟這些人,日後可都是歸劉備所有啊!
“那是,多謝幼常指點!”劉琦早已是感激不盡,再三道謝之後,這才告辭回去早作準備。以馬謖的見識,自然知道他這是真心實意地感激,相比之下自己卻是更多地在利用他。
“馬謖啊馬謖,但願你不要真的成為一個冷血的人啊!”送走了劉琦,馬謖也是喃喃自語道。就在這時有人來報,說是劉備和諸葛亮兩人回來了。
;
第十六章 借雞生蛋
'正文'第十六章 借雞生蛋
………………………………
“琦兒去守江夏?”聽了馬謖告訴他事情的經過,劉備也是大感詫異,他可沒想到馬謖給劉琦出的這個安身立命之策,竟是如此這般。倒是諸葛亮聽了之後便即一臉恍然,果然是聰明人啊!
“正是,我尋思大公子現在無權無勢,留在襄陽早晚要被人加害,只有在外領兵,手頭上有權,日後咱們才能以之為外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