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關因依山而建,所以關城城牆並非一條直線,若是從地圖上來看,整體更像是個弧形,而實際上這個弧形在很多地方,卻是有轉折的。對於守軍來說,這些轉折之處可以形成夾角,非常有利於防守,而對進攻方來說,則平添了更大的困難。
鬧出這麼大動靜,張衛早就被驚醒了,在得知走馬嶺遭到荊州軍襲擊之後,他還不太擔心,但緊接著荊州軍潛行至關城下被發現,繼而開始強攻關城之後,張衛便坐不住了。
他和楊任都在關門城樓內休息,得知敵軍已逼近關下,張衛匆忙在護衛的服侍下披甲,要親自往關牆上督戰。楊任比他速度快,見狀忙攔住張衛,說道:“將軍乃是三軍主帥,怎可輕動?敵軍夜襲走馬嶺,又潛行抵近關下,想必人馬並不多,便由末將前往即可!”
張衛心中暗自思忖,眼下不過是與荊州軍初戰,自己若是表現的太過驚慌失措,恐怕會傷及士氣,更何況楊任久經戰陣,有他在關城上督戰應該沒什麼問題,自己還是在關樓上總攬全域性的好。
想到此處,張衛便不再堅持,而是對楊任叮囑了幾句,待楊任離開之後,他又喚來近衛,令其往走馬嶺去見楊昂,務必探明敵情。
關樓並不很大,修建的倒是頗為堅固,四壁的火把和正中的火塘將樓內烘得溫暖如春。張衛擦了擦額頭的汗水,轉身回到木榻上大馬金刀的坐下,心裡卻始終靜不下來。雖然支愣著耳朵,但此時風雪大作,除了呼嘯的寒風之外,只能在風聲間隙中聽到隱隱的廝殺聲。
與在關樓內坐鎮的張衛相比,走馬嶺上的楊昂壓力更大。
楊昂今年不過三十許,原本是益州廣漢人,當初被劉焉派到張魯部下,一晃這麼多年過去,他也從小小的別部司馬,成了現在的漢中將軍。此次隨同張衛駐守陽安關,楊昂深知對手太強,所以更加不敢掉以輕心。
荊州軍渡過鹹河,抵近走馬嶺下時,楊昂剛剛睡下,得知訊息後立即起身,他本就未曾卸甲,反應不可謂不快。
這不是楊昂第一次守陽安關,當初和益州軍作戰,雙方你來我往,漢中兵曾攻打過白水關,而益州兵也沒少在陽安關下損兵折將。因此楊昂不但對如何守關頗有心得,對於怎樣攻關更是有很豐富的經驗。
放到陽安關來說,若想破關則必先攻走馬嶺,不管是張衛也好,楊昂也罷,都已經在心裡形成了定勢。現在荊州軍頂風冒雪,大舉進攻走馬嶺,在楊昂看來非但不蠢,反倒說明對方也深知這一點。
不過這走馬嶺豈是好攻的?楊昂雖然緊張於荊州軍的進攻,但若說沒有信心守住走馬嶺,也不全對。這走馬嶺上的營壘,經過多年修整,不說固若金湯,也和銅牆鐵壁差不太多了。當初楊懷親自領兵進攻陽安關,硬是在走馬嶺下傷亡了數千人,都未能撼動半分,最終只得悻悻離去。
走馬嶺之所以易守難攻,除了上山的山路狹窄崎嶇,山勢陡峭之外,最大的原因還在於嶺上地勢相對平坦,否則也不會有走馬嶺之稱。這種地形,無疑對守軍極為有利,加之營壘相連,彼此呼應,敵軍即便能攻上山嶺,也將陷入營壘的不斷攻擊之中。
對於守軍來說,既可以死守那兩條通往山嶺的小路,也可以將敵軍放到嶺上,聚而殲之。當然面對傳說中兇名赫赫的荊州軍,楊昂卻不敢如此大意,在他的嚴令下,調集了兩千人馬分別將小路盡頭的營壘填得滿滿當當。
嶺上的守軍嚴陣以待,嶺下的荊州軍卻並不急於進攻,他們本就是疑兵佯攻,真要從這裡登上山嶺,將會付出極大的代價。
荊州軍營寨右側的山上,劉琮正和法正等人駐足遠眺。本來賈詡也要親自前來,但卻被劉琮勸住了,且不說這會兒風雪交加,就老頭那身板恐怕站上一會兒就得凍出毛病,光是這段上山的路,都很是崎嶇難行。
雖然呂蒙還未派人來彙報戰況,但劉琮也能看出來,潛行奇襲的計劃已經告吹了,此時就看能否強攻上關牆,如果能奪得一段城頭,後續部隊再源源不斷的跟進的話,或許還能有所斬獲。只是被漢中兵提前發現,己方兵力未能在城下展開,在這樣的天氣下,攻城的難度可想而知。
大雪紛飛,天色又極黑,視線自然難以望遠。好在此處離雞公山並不太遠,若是風向有變,甚至能清晰的聽到隨風傳來的廝殺聲。
很顯然戰事已經陷入了膠著,不過劉琮並沒有太過失望,因為他本就對此次夜襲沒有抱太大希望,劉琮最主要的目的,還是想透過這次夜襲,觀察陽安關的守衛情況。現在看來敵軍充分利用了地形條件,將陽安關打造的如同鐵桶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