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部分(3 / 4)

小說:三國之臥龍逆天 作者:圈圈

史,先喝口湯再說,就當這裡是你的衙署,不需要這般拘束。”諸葛亮面露笑容,不以為意的說道。

喝了幾口肉湯,緩解了下情緒,加上感受到諸葛亮的親切,王甫總算恢復了過來,沉聲回道:“主公,犍為夷族眾多,漢人與夷族交雜,世代不通婚,而夷人居於山中,漢人居於平原,似乎也沒有什麼交集,可實際上鍵為與南中之地,皆是山地多而平原少。

“如此一來,也就造成耕地少,加上夷人好鬥,又佔據山脈水源,每年農耕時節,夷人為了山中土地耕種,都會截斷水源,從而導致平原的漢人缺水,從而相互鬥毆,導致兩族關係,日漸緊張,幾乎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而南中四郡,漢夷幾乎更佔一半,夷族群居而住,首領酋長勢儼然如一方諸侯,各自為政,小的部落依附大的部落,形成一層層勢力,勢力著實不可小覷,就好比鍵為邊境的牂牁太守朱褒,據說此人手中有五千蠻兵,一萬五千漢兵,加上各族依附的夷人軍士,各軍加起來不下五萬人馬。”

“五萬?朱褒竟能夠徵召如此多兵力,到也確實有能夠獨霸一方,以他手中軍力,就算進攻犍為,也不會是難事,但據本侯所知,他這幾年,南中各郡的勢力,幾乎沒有出兵犯過境?”諸葛亮聽完王甫所言,不由蹙眉道。

“主公所有不知,夷人部落,只要是男丁,人人拿起武器,皆可為兵,所以五萬並不算多,但他們也有個致命弱點,那就是軍紀敗壞,朱褒召集他們自保自是沒問題。但要是出征,這些人自是不會甘願賣命,而已朱褒帳下的漢兵和蠻兵夷人都有嫌忌。雙方待在一起,勢必生亂,而且南中之地,地域廣袤。也不是朱褒一人說了算,永昌太守雍凱、益州太守高定,還有蠻王孟佬,他們之間其實也有嫌忌,相互並不是鐵板一塊。”

聽完王甫這一席話。諸葛亮到對他這個長史刮目相看起來了,若是這些都是王甫分析得論出來,此人倒也是個大才了。

諸葛亮正想繼續詢問,關於這方面的事情時,王甫接著道:“主公,其實下官說的這些話,到不是下官自己得出的結論,這裡面很多分析結論。都是太守李恢大人和屬國都尉呂凱、以及屬國主薄王伉大人得出的結論。”

“好。王長史這般實誠,倒也難得,看來這鍵為長史一職,王長史勝任是綽綽有餘啊,來人,賞王長史三百金。錦袍一件。”諸葛亮對王甫的務實,自是頗為讚賞。

也讓諸葛亮體會到。只有身臨第一線,才能獲知南中各地更具體的情況。平定南中,收回三郡,安撫蠻夷各族,無疑是任重道遠之事。

南中不靖,諸葛亮的大軍就無法出蜀,所以平定南中,確實是勢在必行之策。

與王甫一番交談,諸葛亮隨即決定,前往朱提走走,與李恢談談經營南中策略,以及見見朱提的都尉呂凱和長史王伉,看看如何才能更好解決南中的問題。

得知諸葛亮要繼續難進,前往朱提,犍為郡的奮武將軍閻芝,立即趕到諸葛亮大帳,勸諫道:“主公,此去朱提,足有千里之遙,山道艱險難行,而且夷族勢力眾多,萬一有個閃失,末將實在擔當不起。”

“李太守帶了多少人馬隨行?”諸葛亮冷靜的反問道。

“五百軍士。”閻芝沉聲回道。

“李太守帶五百人馬,能前往朱提,本侯有三千人馬,反而卻不能了?”諸葛亮看了眼閻芝,不為所動的道。

“李太守是郡守,巡視郡縣是職責所在,主公乃萬金之軀,焉能輕身犯險?”閻芝同樣據理力爭道。

“仲績好意,本侯領了,但前往朱提一事,吾意已決,無需再勸。”諸葛亮堅定回了一句,道“本侯乃堂堂益州牧,若自己境內的郡縣都畏懼不敢前,又如何面對南中各方兵馬?”

“既然主公心意已定,請允許末將率領三千兵馬隨行。”閻芝見勸說不動,卻提出了新的請求。

“犍為防務重要,就不勞仲績了,汝給我安排幾個熟悉地理的嚮導即可。”諸葛亮擺手再次否決道。

現今武陽城中,閻芝手中有五千人馬,加上本城原來戍卒,也不過八千人馬,如今李恢不在,閻芝就是大將,坐鎮中樞,豈能輕言妄動。

再說諸葛亮帳下的三千人馬,可都是神武軍中的精銳悍卒,更有趙雲護佑,此去朱提,雖然路程遙遠,但這一路畢竟是益州領地,沿途各縣都屬於犍為郡管轄,雖然途中有些夷人匪徒,但卻沒有大的勢力盤踞,所以諸葛並不擔心自己的安危。

在武陽備齊了數日糧草,諸葛亮率領的兵馬,繼續南下,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