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部分(2 / 4)

小說:食王傳 作者:津鴻一瞥

地,誰開了就是誰的,而且朝廷承諾,最遲不超過三年,以後每個月都有從建東到東治港的往返樓船,兩邊同時相對開船;建東人到福州和建州,不需要路引,若是要到其他州去的,則可到福州和建州後,憑戶籍開具路引。

第五,凡是戍衛建東的將士,只要期滿兩年,其品級比在大陸其他地方的同等職位高兩級,在這兩年裡,所立軍功也按雙倍計算。

第七,恢復前秦的馳道,爭取在二十年內,修建成從長安到各道的馳道,四十年內,要做到各州治地都有馳道或者說與馳道很近的地步,以減少各地駐軍的反應時間,縮短調防時間。同時,鼓勵民間養馬,尤其是好馬,向朝廷獻千里馬一匹者,除了朝廷按價給付馬款外,還可抵稅賦若干,徭役若干。

第八,太子德行有虧,故而圈足,不得再與外臣有任何勾連,一年內,不得再行出宮,閉mén思過

前面幾條都還好辦,其中許多都是許多官員早就猜到了的,或者說即便是猜不到,聽到了也不覺得奇怪的,鼓勵移民,那是自古就有,所不同的是有的是用強權bī迫,有的是用政策傾斜,當今皇帝的xìng子,採用政策傾斜那是毫不奇怪的。

倒是最後一條,顯得實在是太過突然,許多官員還記得,就在去年,皇帝換誇讚太子來著,怎麼這才過去一年,就說德行有虧了?還搞出圈足和閉mén思過這麼重的懲罰來,如果說這個懲罰放在其他皇子身上,那沒什麼,可太子,畢竟可是國之儲君,其顏面也關係到皇家顏面。聯想到前面幾條,又有人隱約的嗅出了味道來。

長安縣王縣令就是最早嗅出味道的人之一,實在是他剛剛審完張大的案子,後面牽扯出一大串來。現在皇帝頒佈的這最後一條,頓時讓他原本覺得有些惴惴的心安定了下來。

第三八三章 還有迷團

∷:∷

第三八三章還有mí團

建東設縣,是王況早在來長安前就提過了的,而且還透過王冼用了李治小子隱隱的傳了話到李世民耳中,本來按慣例,這新闢疆土一般是不設縣的,而是設立類似於後世的自治縣一樣的機構,只有等到這一地安定了,徹底的和中原融為一體了,這才會改縣。TXT電子書下載**

這樣做固然是考慮到當地豪強的實際統治地位不會因為歸附而受到影響,也是安民的一個舉措,但這也是有壞處的,正是因為那些地區的實際統治者並沒更換,所以,只要一luàn,肯定就是這些人先跳了出來造反,這個情況從古到今都是如此,就以後世的**,不也是如此?因此,每次中原王朝疆域的縮減,絕大部分都是先發生在這些地方。

本來按李世民的想法,也是不設縣的,而是設個都護,給建東一個州甚至一個道的地位和許可權。但王況反對,理由有三,其一,建東如今只能和中原發生聯絡,和其他地方的聯絡是少得可憐;其二,建東人原本就是炎黃子孫,也是屬於漢人的一支,只不過是和中原有一千多年失去了聯絡而已,若是這時候再不將紐帶繫緊了,以後建東人就會慢慢的和漢人走得越來越遠;其三,建東人口太少,必定需要從大陸上大量的移民過去,因此事實上,建東除了地理位置外,其他地方在幾年之後就會和中原各縣沒什麼差別,既然如此,又何必要顧忌那麼多呢?

李世民在建東問題上原本就是要聽聽王況的意見的,現在王況這麼說,想想也是有道理,建東原來就沒有任何實際意義上的統治者,而是相當於一族一島,各島都由族長髮號施令,這和中原沒什麼差別,而且,建東各族的族長,大半都已經因為年長了而移居到了建安,並得了幾個流外散官在養著老,這和西邊,北邊的各族有著本質上的差別。因此也沒考慮多久,就採納了王況的意見,先設縣,等以後擴充地盤了,再設州,而且也一改由本地人治理的前例,改由朝廷派官。

馳道倒不是王況的主意,他只是提了提,如今大唐各地jiāo通不便,物流不暢,造成各地物價不一,有的甚至是有數倍之差;而不管是官員也好,將士也罷,薪俸都是一樣的,這就造成同樣一個品級的官員,在物價低的地方過得很是滋潤,而在物價高的地方比如說長安,就捉襟見肘,有的甚至因此而被bī走上貪瀆之路。

對建州及建州周圍的州縣這些年大肆修路,李世民心裡清楚得很,而修路造成的最直接影響就是那幾州的物價幾乎都是趨同的若是有差別,也不是很大;同樣,若是發生大災大難的,各州之間的物資調撥速度也是快得驚人,因此就想起了前秦的馳道來,李世民要修的也是馳道,但和前秦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