裡面,jiāo通不便是個原因,從一州到一州近的步行就要好幾天,遠的來回huā上一個多月也不鮮見,而那些能用得起馬車的,大多都是有其他賺錢的營生,也是瞧不上養魚養鴨這點利潤的,所以訊息傳遞得就慢
另一個原因就是王況怎麼也改變不了的事實,那就是觀念的落後,環境可以輕易改變,生產條件要改變也不難,最難的就是觀念的變革,後世知識大爆炸的年代,改革開放都要用了二三十年才能改變人們的觀念,但就是如此,在王況穿越來的那一年,還有不少的地區,依舊是恪守著故老相傳的觀念,比如說大學生去養豬這個在國外司空見慣的事就會引起一片爭論,許多思想觀念都要經過好多年才能被人接受,那就別談這個時代了
自己養也不是不可以,但自己養的又如何能說服別人相信這個真的能賺到錢?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一個困苦人家,肯按了王況的指點去養,街坊都看到眼中,自然也就眼見為實了,如果是在建安,這個根本不成問題,王況只要放出一句話,說有個從來沒有人做過的賺錢營生,保證來找王況的建安人是絡繹不絕,但這是建安,王況可沒自大到認為還能跟建安一樣,虎軀一震,就有許多人跟著跑
“何不找牟掌櫃試試?讓他養魚,反正他店鋪裡做魚丸每天用的魚是不少,chūn夏秋還好辦,有河魚,可一到冬天,魚價就高起來了,若是夫君出面勸說,牟掌櫃肯定肯做的”
“倒是可以讓牟掌櫃試試,還是穎芝心細不過這北地養魚,卻是要從頭開始,氣候不同,水質不同,前面很是容易虧了本的,估計這第一年,能少虧就不錯了,想要收效,怕是沒個兩三年的mō索也是不成,還是要想個其他的法子的”這才是王況最頭疼的問題,李世民在問王況有沒有讓那些農戶們有活幹的時候,王況第一個就想到了這點,也正是考慮到時間要長,所以當初只是一閃就過了,時候再也沒細想
但現在林穎芝又提了出來,倒是讓王況也想開了,對呀,當初自己也跟李世民說過,僅建州就huā了自己十年的時間,那麼想要惠及天下,可就不是十年這麼簡單了,李世民又沒規定自己的時間,還是自己鑽了牛角尖了
!#
閱讀最最全的小說
第四三二章 用皇莊做試驗(上)
e^看e^看第四三二章用皇莊做試驗
既然時間這道坎想要邁過去是無比的困難,王況也就不再愁苦這個問題,總的來說,他已經做了許多,光是耕種法和番薯的補充,已經提前了至少幾十年讓天下百姓填飽了肚子,不必再每日為了吃而奔bō忙碌請牢記
人心都是不足的,儘管那些和知足常樂這個意思相近的警語是常被人掛在嘴邊,但真正能做到的很少,隨著目標一步步的完成,人們往往又會給自己提出一個高的目標,這是好事,社會的發展,正是由這些不足推動的,如果真的能夠人人做到後世理解的“知足常樂”,那麼人類離滅亡也不遠了
什麼才是真正的知足常樂?在王況看來,這個“足”指的應該是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的滿足,也就是說,認清了自己有多大的能力,如果目標達到了或者接近了這個能力所能達到的極限,那麼就可以滿足了,如果達不到,就應該去爭取,知足常樂是提倡人們量力而為,而不是後世被人曲解了的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那種阿q心態而這個“足”的標準應該是隨著自身能力的變化而不斷的變化著的,是告誡人們你只能吃兩碗飯的量,千萬不要硬撐著吃下四碗飯,那是要被撐死的
認清了這一點,那麼只需要朝廷能夠在正確的時間內加以正確的引導,社會的發展度肯定是飛快的,社會的發展有個摩爾定律,具體內容王況不知道,只知道大意是發展度是有個加度的,而這個加度的值是一直在變大的,前提,當然是在沒有負面影響之下
當不能吃飽的情況下,人們通常渴望的就是,要能吃一頓飽飯,那就滿足了而當肚子問題不愁了的時候,人們就會想,要吃能穿的暖和了就滿足了,而當溫飽都解決了,那麼住的問題也就提上了日程,而等住的問題解決了,就又會開始考慮到要吃得好的問題和jīng神層面的問題,然後是穿得好,然後是住得好,然後是行得好,然後是……,如此往復迴圈,要求越來越多,也就是需求越來越多,那麼就會促使人們不自覺的往有所需的方面去從事生產
mō清規律就好辦事,王況心中已經隱隱有了計劃,所缺的就是吃螃蟹的人和能吃的螃蟹,只要這兩個都有,跟風的人保證不會少
再有幾天,王凌就要回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