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步青雲了,還會在房陵一呆幾年?”那漢子有點恨鐵不成鋼的道,彷彿他比王況和黃大還了解王況似的。
果然是有人興風作làng,翰林院也不過才剛成立一年,是個新事物,就連長安城裡的民眾,許多人都不知道翰林院的存在,而知道的人裡,又有許多人不知道翰林院是幹嘛用的,不知道今後的相公,都必須有翰林出身。但是遠在近千里地的房陵,就連役夫都知道了翰林院的存在,這要不是有人在背後搞鬼,誰信呢。
而且這後面說風涼話的人用心也是有點險惡,不說王況功勞夠大,而是說朝廷虧欠了王況的,這算什麼?都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皇帝願意給你,那就是你的,如果皇帝想要,你的也是他的,在制度上就不存在朝廷虧欠誰的問題,當然sī底下,作為皇帝會有那種感覺,但卻不會拿到明面上來說。
換句話來說,只有皇帝才有資格才能說朝廷虧欠誰的,其他人都沒資格說這個話,現在民間這話流傳了起來,不知道的,還會以為是王況在sī底下的抱怨呢,要是傳到皇帝的耳中,傳到朝中大佬們的耳中去,最大的嫌疑物件,就是王況兄弟。
幸好,王況也不是站著捱揍不還手的傻子,幾年前,他就已經對這種傳言有了準備,也幸好現在的皇帝是李老二,李老二向來都不是耳根子軟的傢伙,他對一個人的印象,幾乎不會受到流言的影響,如果換成現在是李治這個軟耳根的傢伙當政的話,恐怕這些流言一傳到長安,王況就會陷入被動局面中去。
一個人,不能沒有缺點,沒有缺點的人,其心必大,所以,王況這幾年在金錢的利益上是不再像以前一樣,隨隨便便的就將巨大利益拱手讓給朝廷,你要我的法子可以,拿錢來。就比如說更衣室這一項,內府就一次xìng的支付給了王況十萬貫的“專利費”。當然了,王況也不至於獅子大開口,內府從中也是賺了不少的。
而像是皇莊裡的試驗,所有的成本都由內府和民部一起出,但是最後產出的良種收益,王況要收三成,可別小看三成,以後每一種物種的改良成功,都會另僻地方大量的繁殖,初步算起來,想要讓全大唐都有新作物和新家畜替代了原來的品種,最起碼需要保證一個基數,每個縣都至少要形成一定的規模,這才能快的推廣開來,全大唐人口一千多萬,二百多萬戶,這個需求就是個龐大的數字,就說稻穀和小麥,按每戶平均有二十畝永業田算,只是一成就是四百多萬畝,一畝地三斤種子,那就是一百多萬石,光是稻穀和小麥的種子收益,就足夠大唐任何一個家族眼紅的了,還不說有其他的許多正在進行的改良品種。
所以,王況給朝廷上下的印象就是一個貪錢的人,而且是隻貪大錢,不貪小錢,貪得又是名正言順,所有的錢來路都是非常的明確,別人也只能光羨慕的份,沒半滴的把柄可以被人拿來說事。除此而外,王況從來沒有在爵位和官位上和朝廷斤斤計較,唯一計較過的,就是當初幫王冼謀了個房陵*縣(灰雀想豎中指了,連個陵*縣也屬於和8諧物件!)丞的位置,而且這還不是王況主動提的,是皇帝徵求王況的意見後,王況才要求的。
甚至,王況都從來沒有在sī底下找過任何一個大佬,或明或暗的為他自己,為他身邊的人謀個一官半職,都是朝廷給什麼,就接受什麼,不然的話,就以黃大將個能抵得下兩個建州那麼大地盤的東瀛打了下來,其功比起當初的李尚滅了東*突*厥也小不到哪去,而黃大,不過還只是個從五品下的遊擊將軍而已。
縱觀整個朝中,任何一個當年帶兵國公的親兵,即便是沒有什麼功勞的,現如今至少也是個六品七品的尉級軍官(這裡的尉級其實相當於後世的校官),而早年隨著這些老傢伙南征北戰的,哪個品級不比黃大高?
王況不是沒有野心,不過他的野心不在官位上,而是在錢上和財富上,這是上至李世民,下到秘郎對王況的判斷,秘郎甚至在起居錄裡給王況下了這麼一個斷語:“建安侯不喜權位,唯獨好財!”
所以,這些傳言想要來對付王況,就如同一拳頭打到了棉huā團上,半點力也不著,唯一可惡可憎的就是流言在民間影響了王冼的聲譽,讓王冼的計劃得不到很好的貫徹執行,給王冼的成長道路設下了一個不小的障礙。
但這卻是陽謀,至少在王況看來是陽謀,正如流言裡說的,只要王況願意,王冼隨時可以調到建州去,只要王況開口,皇帝巴不得早點償還了王況的人情才好,王況動身前,建州申請升格的奏摺就到了長安,為這個,李世民還暗示過王況,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