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部分(3 / 4)

小說:奧古斯都之路 作者:標點

兩個個步兵大隊與兩個弓兵大隊,大約兩千人左右,隨即他囑咐船員在三日後,再行擺渡,因為現在兵力位置都已暴露,若是被比布魯斯的艦隊注意到了,就得不償失——“我們這四千人為先行,先順著奧利庫姆城,朝伊薩城方向攻擊前進,反正敵人也摸不清我們真實的軍力,只要進入伊薩城。就能獲得伊利里亞與伊庇魯斯間最大的邊境堡壘——這條戰線就能穩固下來。既可南下進攻德爾斐。也可東進威脅馬其頓行省。”

隨後,李必達命令每個大隊都打著其他軍團的徽標:十六軍團的半人馬旗標,十五軍團的阿蒙羊頭骨旗標,還有六軍團的雙牛旗標,做出熙熙攘攘的假象——實際上還是四千人,其中一千五百名重灌步兵,五百名輕裝輔兵,一千名馬蒂亞騎兵。還有千名弓箭手、投石手,外帶直屬的四百名麥德捷衛隊,和一個騎兵砲分隊,六門騎兵砲,以及一門拆解開來的“馬塞利亞貴婦砲”。至於奧利庫姆城,李必達信任不過當地的長老會,於是索取了三十名人質隨軍,五百匹騾馬驢子,浩浩蕩蕩朝著伊薩城進發。

沿途伊利里亞,及伊庇魯斯的大小集鎮。都聽說這位將軍屬下有三個軍團的實力,便紛紛撤去防守而降服。原本按照直線距離,順著亞昆比尼河,抵達目的地應該不過一天半的路程,但越往內陸去,地形和道路就越複雜,盤曲蜿蜒,這時候羅馬軍隊的優勢,在這種地形裡就顯現不出來,幸虧法奧比納斯的部隊許多是馬其頓人,山民出身,對付這種路況還是遊刃有餘的。

所以待到第二天撤營再度出發時,可能才走了伊薩城三分之一的路程,並且半夜下起了大霧,兵士們的鎧甲與帽盔上都是白絨絨的粉末,在視力所及的範圍內,緊緊跟著前面的同袍,慢慢在山路上挨著前進,這在亞平寧國度是很難看到的天氣現象,但在這裡山區卻是司空見慣。李必達有些焦躁起來,據他事先了解,對方的萊利阿斯將軍無外乎兩種行為,一種是誤信他的假情報,放棄攻擊伊薩城,退回去與其他龐培軍會合;第二種是不加理會,繼續圍攻這座城市,若是這樣的話,就麻煩了,但他也有個備案,那便是再及時避開萊利阿斯的兵鋒,退往最後個據點薩羅那去。

“前面的兩處山丘的平野處,發覺敵人的蹤跡!”十六軍團的首席百夫長克雷塔斯戴著頂部彎曲的色雷斯頭盔,從那邊步跑而來,按照常理,前面的斥候騎兵應該在二十到四十羅馬裡外發覺敵情及時回報的,但霧氣瀰漫,山路曲折阻礙視線,雙方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遭遇在一起,前頭部隊只相隔四個弗隆的距離,接著兩面都很混亂,急忙各自在騎兵與弓手的掩護下,朝原先駐足的山坡後退。

“擊響帕提亞銅鼓,讓兩個大隊佔據道路兩邊的山坡,豎起軍團旗標,來恫嚇他們。”李必達急忙指揮到,隨即他詢問克雷塔斯對方的數量,但得到的回答是霧太大了,實在無法辨清。

接下來,雙方都在霧中沉默地列隊對峙起來,一個半白日刻後,陽光漸漸濃烈起來,霧氣散去。萊利阿斯派出的首席大隊,看到對面三處高阜上,豎著三處軍團旗標,並且形狀各不相同,便開始嘀咕是不是真的有三個軍團在當面列陣?若是這樣的話,我方可是寡不敵眾啊。而那邊,克雷塔斯與幾個老兵,在眯著眼睛,努力判斷敵方的態勢,最後報告李必達說,“敵人的陣勢佈置得很好,但數量應該超不過兩千人。”

“如何,要過去將對方之敵擊潰嗎?”薩博拉了拉韁繩,向旁邊的總指揮官請示到。

“既然萊利阿斯派出這些軍隊,從規模來看更像是來武力偵察的,探聽我方軍隊虛實,可見這傢伙沒那麼容易上當,也許伊薩城不能再去了,薩博你去問問人質這個地點,我們準備適當接觸後,就轉去薩羅那城。”李必達指示到,隨即薩博前去詢問清楚後,就沿著對壘線,帶著一百名騎兵準備穿過兩山間的狹窄河谷,在前面探路。

那邊,馬其頓行省第一軍團,即“拉洛科尼亞”軍團,他們的名字是得自於蘇拉當年在希臘這個地點,決定性戰勝米特拉達梯六世的會戰,此軍團在該戰獲取殊榮所致,見到薩博的小隊騎兵,耀武揚威地對壘線中央那塊空地處而過,按捺不住,率先射出弓箭。

遠端間的戰鬥就此打響,拉洛科尼亞軍團的弓手大多來自色雷斯、斯基泰傭兵,使用的是野山羊角造就的“呂底亞弓”,射程不及李必達屬下的仿帕提亞反曲弓,但他們佔據的山坡卻在東方,恰好揹著陽光,而李必達的努比亞弓箭手卻因為刺眼的霧氣與陽光影響,射擊的精度大打折扣——於是雙方,前者的射程和力道不足以對後者的重灌兵陣隊造成很大傷害,而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