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如此深意,今日方知主公不讓胡人習駑之用意,主公高瞻遠矚,已經想到平定北胡之時,屬下深為欽佩。”
姜述又觸起一事,問道:“夜校效果如何?”
黃忠嘆了一口長氣,道:“效果差強人意。漢人都伯以上者,大多識字,如今看書不難,但是普通士卒進展甚慢。烏恆人沒有基礎,效果更差,也有數人出身貴族,有些基礎,已經能夠識文斷字,甚是上心。”
姜述道:“悟得書中奧妙,可以提升自身修為,就算悟性不佳,明白事理也有好處。以目前形勢來看,內戰不會待續太久,未來平定周邊諸族,便是馬放南山之時。若是識字,士卒可以轉到地方任職,不識字者很難安排。”
典韋也被姜述派到夜校讀書,吃了不少苦頭,道:“那些若蛐蛐兒般的文字,實在難懂,無聊至極!一時半會學不得幾個。我這般莽人,便是學會用處也不大。”
“我武藝原本遠遜於你,但是潛心苦練五年,如今可當你數十年苦練,知道為何?”姜述拔出腰中長劍,彈了一下,接著說道:“你膂力並不弱於漢升,比武必敗無異,內中道理可曾想過?”典韋神色茫然,搖了搖頭。姜述接著說道:“漢人之所以縱橫天下,乃無數聖人賢士畢生所得流傳的緣故,日積月累的絕技妙法,領悟的至理名言悉數藏於書中。大道相通,若是讀書識字,能領悟其中含義,則會舉一反三,武藝進展就快,而且能夠精益求精。”
見典韋恍然大悟,姜述寶劍還鞘,又討來孫策手中畫鵲弓,在弓弦上彈了一下,道:“再說箭術,古人早已精研細究,技法精髓皆在書中。”
說到箭術,不僅典韋、孫策,即使黃忠也興致盎然。姜述接著說道:“弓箭之威首在箭術,次在良弓,如畫鵲弓這般良弓,定是伯符傳家之寶,如此精良器械,良匠製作此物至少三年方成。”
典韋咋舌驚歎一聲,道:“想不到此物製作如此複雜。”
見眾人聚精會神在聽,姜述仔細解說一遍弓的製作工序,眾人頻頻點頭稱是,皆道製造良弓不易。姜述道:“那些精密之法繁瑣異常,只是說個大概,若想了解,去制弓工坊一看便能明白。再說射術,箭術精髓不在於身形與手法,在於‘心念專一’。與御術之‘以心調馬’,劍術之‘與神俱往’同理。古人云,須心念專一,神定思去,才能動靜相宜,人弓合一,做到發力近乎自然,施技渾然天成,便能收到以弱制強、以輕制重之效。就說箭術,奉先力大,未必能勝過漢升。這便是兩位強者的不同之處,奉先重視力道,自小勤學苦練,因此箭術通神。而漢升弓箭之道,卻是領悟心境,如今已是心身如一。”
黃忠笑道:“屬下也不知這麼多,當年家父教導,張弓射箭,須凝神於箭鏃,神之所至箭之所至,不可雜念其他!當初不知玄機,加之少年心性,只圖貪玩,以為這些都是老生常談,為此捱過不少責罵,差點棄弓不學。家父臨終前三日,令我在床前拉家傳硬弓,偏偏拉不動,不由心生沮喪。老父雖在病中,一言不發,勉強下床扯弓,直如滿月。見此情景,屬下更是氣沮,便想最後一試,若是再無法拉開,便棄弓不學。這次放下包袱,心理放鬆,想也沒想,力由心生,不想一拉便開。”
第一卷姜述篇第223章弓如其人
姜述道:“手無輕重,物莫能亂,此所謂神形俱備!”
黃忠看看佈滿老繭的雙手,嘆了一口長氣,道:“當時都不敢相信,後來一想,才知當初家父所言為至理名言。”
姜述將畫鵲弓遞給孫策道:“這弓與你有緣,這血性氣質,有弓如其人之說。大凡選弓,應據弓人體形、意志、血性氣質而有所差異:長得矮胖、意念寬緩、動作舒遲之安人,應使剛勁之危弓,配以柔緩之安矢;剛毅果敢,血氣翻湧、行動趨急之危人,則選柔軟之安弓,配以剽疚之危矢。若以寬緩舒遲之安人,誤用柔軟之安弓、柔緩之安矢,則箭行益緩,中也不能深入。若以剛毅果敢、性情急躁之危人,配用剛勁之危弓、剽疾之危矢,則穩準皆失,不得中的!此弓為剛猛生硬之危弓,力足而勁疾,似伯符英烈之氣,正和其神。”
姜述說到這裡,問黃忠討來射由基弓道:“此弓定是漢升家傳寶物,向來弓不離身,此乃安弓,力均而勁緩,平和從容,兼之神形已備,正合漢升之神。”
說到這裡,姜述將弓遞給黃忠,謂典韋道:“方才這些道理,皆是書中所言,你若能從書中悟出這些道理,可與奉先、漢升一爭長短。”
姜述又去視察烏恆營寨,烏恆人對姜述又敬又怕。烏恆人最初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