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長史,上柱國王世積是陸路元帥,周羅睺是水師元帥,統兵三十萬徵遼,最後大敗而回。怎麼現在成了楊廣要去統兵徵遼,他揉了揉腦袋,感覺不對勁。他不認為換了楊廣去徵遼,這次就能反敗為勝,事實上,第一次徵遼,三十萬隋軍並非敗於高麗,而主要是出兵的時間不對,水師從山東半島出發,結果遇上臺風,幾乎全軍盡沒,直接翻海上了。而陸軍大部隊,情況也不好。他們出發沒多久,結果遇上大雨,道路大多淹沒,泥濘難行,全軍爆發了疫症,死傷無數。偏偏又因道路損壞,結果後續的糧草輜重難以及時補給,這就造成了更大的麻煩,全軍缺糧。又是瘟疫又是斷糧,加上地理形勢不熟,這支大軍最後好不容易抵達遼河與高麗對峙,還希望水軍能及時抵達增援,結果最後只等來了水軍遇風浪沉沒的訊息,隋軍後無援軍,內無糧草,最後只得撤軍。可一路缺糧,加上瘟疫和沼澤一般的道路,最後撤回來的兵馬,有人說只剩下兩千多人,有人說還剩下了四萬。但不論剩下多少,隋軍是大敗特敗,甚至可稱為開國以來最大的一場兵敗。
換楊廣去統兵,能改變這結果麼,凌雲認為不能。楊諒雖然是個寵壞的皇子,沒什麼本事,可高熲可是大隋最能文能武的人,當年的平陳,高熲就是行軍長史,真正節制五十二萬大軍的人。還有當初楊堅執掌北周時的叛亂,高熲就是監軍。衝鋒陷陣,高熲絕不會是賀若弼,韓擒虎,史萬歲這些人的對手,可若統領大軍,高熲絕對是大隋少有的名帥。
“殿下,某以為徵高麗之事殿下不宜親去。高句麗山高水遠,立國五百年,彪悍了得。尤其是遼東寒冷,且地形多山。高句麗修建了大量的山城堡寨,攻打高句麗會很難。最難的不止是天氣和地形,還有後勤運輸艱難,通往遼東之地根本沒有像樣的道路,尤其是遼西一帶,每到春夏季節,那裡就是一片澤國,二百餘里,艱難透過。兵馬越多,補給就會越艱難,到時大兵頓於險要關隘之下,如何能勝?天時,地利,人和皆不在我,草率徵遼太過冒險。殿下如今賢名在外,又有北御突厥南平陳朝的武功,何必要犯險徵遼?勝了,不會有太大好處,若萬一敗了,到時可就帶來極大的傷害了。”
楊廣有些驚訝於凌雲對徵遼的不看好,在楊廣看來,高麗雖然說立國五百年,可不過是一個邊荒的小部落罷了,算不得什麼國度。想強大無匹的突厥汗國,還不是被大隋打的四分五裂,隋軍精銳,天下無敵。小小高麗,不過是手到擒來,以往不過是沒有騰出手來而已。怎麼可能會打不過高麗呢?
“你的意見也有些道理,孤會考慮的,也許孤應當奏請聖上以楊素為行軍長史。楊素將兵,百戰百勝,向無一敗,有他協助孤,必無問題。”
凌雲直搖頭,楊廣這是要作死啊。高麗真有那麼好打,你後來又怎麼會四徵高麗而失敗,還弄的亡國。楊廣想作死,本不關他事,可如今他和楊廣是綁在一起的,一條船上的人。楊廣若後敗遼東,估計這奪儲之事可就難說了。
“殿下,某以為殿下此時應當全力謀劃奪儲之事,實不應當再分散精力於徵遼之事。何況楊素是展下朝中最大助力,此時怎麼能輕離。我覺得,殿下不如靜觀其變,只要殿下不主動請將,陛下當會以漢王楊諒掛帥統兵,然後擇一重臣節制兵馬,最有可能的就是讓左右僕射的高熲或者楊素前往,到時殿下可於宮中活動一二,讓高潁出外帶兵。”
楊廣打量凌雲,考慮他的提議。
“殿下,這樣做好處有三,其一,殿下可專主謀劃奪儲之事。其二,將太子的最大支持者高熲調離朝廷,是去其左膀右臂也。其三,讓漢王出兵徵遼,也正好不讓他有機會插手奪儲之事。如此一舉三得,豈不最好。不管徵遼勝利如何,對於殿下來說,最重要的還是把太子拉下馬,奪得儲位。只要能藉此機會奪得諸位,到時不管徵遼敗或勝,殿下都是最後的贏家。”
這番話說的楊廣果然動心,他原先考慮的是借徵遼的機會,再贏取更多的聲望,以此衝擊太子之位。不過現在凌雲這麼一提,倒讓他換了個角度來看待這次的徵遼之事。也許這真的是一個機會,可以借徵遼把威脅到他爭儲的高潁和楊諒兩個都排除出外。
“徵遼真的會失敗?”楊廣還是有些遲疑的問道。
“草率出征,必敗!”凌雲堅定回道。這可是歷史明載,大隋第一次徵遼,大敗特敗,全軍覆沒!
ps:求票票,第二卷就要開始了,提前預告,第二卷卷名:飲馬長城窟!
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