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千秋之後的史書上也得記他一筆文治武功。
蕭安這個丫頭,他用得好哇,不愧是魏侯帶大的。
太子見皇帝高興,就試探著道:“父皇,此事可需與朝中幾位相爺尚書們商議?”
皇帝擺手,“既不使用者部出銀,自然也不用告知別人。此事,就我祖子孫三人知曉足矣,萬不入第四人之耳!”
太子只得應是,皇帝又興致勃勃道:“這與我大慶子民通婚,習我大慶文字,過我大慶的習俗,幾代之後泯然與眾!蕭安這話說得好哇!”
大慶這片土地跟蠻子們有史書記載的也幹了一兩千年了,也不是沒有把蠻子打得哭爹喊孃的時候,然而打完了,各自還是各找各媽,下回還得繼續再打。
要蕭安這般做能成,日後打敗蠻子也好處置了,就是蕭安這法子不成,也不過才兩百餘人,不成氣候。
太子又看了密摺一遍,不得不提醒皇帝道:“父皇,這裡面永定侯說想要赦免與蠻子聯姻的罪奴的罪行,怕要明旨下去方行。”
蕭安在上面寫得也特別清楚,能赦免的無非是流放之人的子女,當今還算是清明,被冤枉到流放幾千裡的也都是大罪,這種人赦免他們子女就夠了,要赦免他們反而得擔心他們心中有恨,跟蠻子勾結起來使壞,到時候出了塞外,連人都尋不著。反而他們的子孫是被帶累的,因對自家長輩的不滿,對朝廷未必有那般強的恨意,要朝廷能赦免他們,對朝廷許也能有感激。
人性也就這麼回事。
這事兒也不是蕭安瞎說,前朝末年,蠻子能打進前朝腹地,燒殺搶擄,無惡不作,也正是因裡頭出了個逆賊,因懷才不遇而怨恨朝廷,竟是沒了大義,慫恿著蠻子入侵前朝。
想想前朝末年皇帝昏聵,做了那麼多官逼民反之事,可人家就是反了也沒跟外敵勾結,所以本朝開國老祖宗當年驅逐出蠻子後,抓了那逆賊,讓人凌遲了整整半月,三千多刀一刀都沒少。
反而是那逆賊的兒子,因失了父親,自幼艱辛,後來被抽丁從了軍,一身的正氣,那逆賊還是他親手抓回來的,親眼看著逆賊被凌遲而死,骨頭磨成了灰燼,才回了故地。
可蕭安還有個問題沒能想到的是,太子替她補充了道:“流放三關的不少也是違法亂紀的官員,與朝廷裡的其他官員的關係複雜,此事就是父皇給三關謝知府下了密旨,也未必不會鬧在朝堂上來。”
赦免奴身這種事,在邊關裡從來都是從軍殺敵這一條路,若是殺得多自己可贖其身,功勞越大,能被赦免的家人就越多。
然而要是跟蠻子聯姻都成了赦免的路子,鬧在朝廷上也不過是時日問題,而朝廷上必然也會引起大的波瀾,想來會以刑部為最。
畢竟跟蠻子聯姻,在許多臣子眼裡,蠻子也配跟大慶聯姻?
蕭安因魏侯、南陽侯之事,本就身份尷尬,又在朝中無勢力,到時候定會成為眾矢之的。
下明旨的意思,就是要先拿到朝堂上來討論一番,也免朝廷事後知曉吵鬧不休的好。
皇帝聽了只呵呵笑了起來,“何須告知那些臣子?就是在這之前,在三關裡莫不是就沒有與大慶百姓聯姻者?況山高皇帝遠,朕也管不得那般多啊!”
太子明白皇帝的意思了,密旨會下,然而朝廷裡若對此事不允,皇帝便直接推在蕭安身上,將在外可軍命有所不受。
皇帝說得隨意,太子也覺得未必不是個好法子,唯有太孫心裡叫苦,這要朝廷上把罪名全推給蕭安,自己的祖父會如何選擇,蕭安會不會赴魏侯後塵?
然而這事皇帝有言在先不可入第四人之耳,太孫離了勤政殿之後便憂心忡忡,不知該如何應對。
太子見狀,也少不得寬慰他,“此事並未有你想得那般嚴重。邊關扶助他們,換來的是軍中急需的良馬,有了好馬才能跟蠻子好好打仗,也才不會在裡頭吃虧。就是別的官員不知好歹,兵部與戶部也當明白這其中無奈,縱然是被鬧到了朝廷上,也會有人與永定侯說話。你祖父,也不過是不想被朝臣覺得他偏袒罷了。”
一件事不管好壞,作為裁決的皇帝,至少明面上就不能過分偏心,否則臣子心中必然不平,心中不平就易生不甘,生了不甘就易起二心,這也算是君王御下的大忌。
“永定侯是魏侯親手帶大的孩子,你祖父不會真保不下她。你祖父其實是個重情的人,不然蕭安何以當上三關的大將。就憑她把一臺關打贏了?胡馬關把蠻子攔住了?還有程謹安只憑軍功難道就能當上副將?”太子細細的給太孫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