頗。春秋時的“百家爭鳴”,就帶來了中國學術思想的大發展。如果沒有北大“相容幷包”的學風和提倡科學民主的精神,中國的新文化運動、中國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也就不可能借重於北大。由於中國的某些特色,北大作為新思想的暖床,一直是舊勢力壓制甚至是打擊的物件。但是北大的學風和北大人對中國歷史的貢獻,遠非其他任何一所大學所能比擬。今年北大百年校慶,你就可以有所瞭解了。你應當為有幸成為新一代北大人而驕傲,而且要有為北大增光添彩的志氣,這樣才不辜負親人和師長們的期望,才不辜負歷史賦予你們的責任。不能“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如果受那些幼稚的想法影響時間越長,那麼走的彎路可能就會越多。
其二,關於上課有些失望,我想你們新生在昌平,一些名教授不能來上課,你們國政系又還是一個年輕的系,這種情況在所難免。加之中學生剛上大學還有一個適應的過程。因此,這也是正常的現象。大學的教學本身就是一個“導減學增”的過程,如果你不下決心聽好課,儘快去適應老師的講課風格,從教師的講授中去探求治學的方法,這是會給你的學習進步帶來影響的。目前,你應當主動去尋求老師對你的注意,對你的指導。你會記得9月3日晚上我和你的談話的,在此,我就不想多說了。
我個人覺得,社會科學研究主要做兩個事情,一是要說明問題,二是要探索規律。人稱現在的學問是“後經學時代”,也似乎有一點道理。“公羊春秋”講“微言大義”,相當於探索規律;“左氏春秋”講訓詁考證,相當於說明問題。你說期中要寫兩篇小論文,我想第一要選好題。選題首先要有現實意義,今人可以有所借鑑。要選那些別人沒有涉及或很少涉及的問題,才可能快出成果,我對我的學生講,科研選題要樹立幾個意識,即宏觀(整體)意識,時代意識,危機意識,素質意識,速度、效益意識。對中國近代史,我現在涉獵較少,但是,從當年讀書時我就特別注意一些問題,覺得頗有意義。如“興中會”的組織、性質和作用就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由於其成立於海外,當時有不少華僑參加,似乎有資料說還有外國人參加了。還有如戊戌變法之後,中國掀起了留學熱,特別是留學日本,清政府令張之洞與日本駐華公使內田康哉商定的《約束鼓勵出洋學生章程》,這個事情可能有一定的研究價值。還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中國重建問題,如馬歇爾使華問題,有很多細節大家還沒有搞清楚。這些問題你可以問問你的老師,老師會給你幫助的。第一次寫論文不宜選太大的題目,應當量力而行,但一有了打破堅冰的偉大嘗試後,以後就會有真正的創作欲,成果就會不斷地湧現,應當相信,一切成功都會在戰勝自我中不斷取得勝利。
另外,你要的《可愛的四川》以及《阮元思想研究》,我馬上就給你各寄幾本去,你可以各送兩本給昌平分校圖書館。再過兩天是中秋節了,希望你節日愉快!
即祝秋祺!
舅舅
1998年10月3日
(三)提前起跑才有優勢
我明白了,我的失落和不適應,只因為一個原因,就是我還不清楚自己的角色已經改變。我不再是一個孤芳自賞的考試超人,我已經是一個北大的學生,喜歡也好不喜歡也好,我都要在這裡展開自己的生活!
我要改變自己。而改變自己的最好辦法,就是去做從前害怕做的事情,直到獲得成功的經驗。剛開學的時候我一般都坐在教室的最後一排,無聊了就打個盹兒,誰也看不見。現在我也像那些女生一樣,提前一刻鐘到教室,坐到第一排最右邊靠門的那個位置。坐在前面總是會引人注意的,習慣被人注意,信心自然就有了。說話的時候,我也一定會正視別人的眼睛,這樣更能夠讓別人感覺到你可以信任。不自信的人總怕別人看出自己的“虛弱”,所以當別人正視他的時候,他就會躲避別人的眼神。
更重要的是,我開始嘗試著當眾發言。我記得有一次上課討論陳獨秀,老師突發感慨,北大什麼時候能為陳獨秀立一座像啊。這個時候我站起來說,其實更應該在北大立像的是胡適,胡適對於北大乃至整個中國的意義並不在陳獨秀之下。還有一次近代外交史課上,講到楊度的時候老師說這個人他也不太清楚,我在下面嘀咕了一句“王運的學生”,他馬上就說,好,你來給大家說說,於是我大講了一番“帝王之學”與“辭章之學”的關係。慢慢的,有更多的老師和同學認識了我,而我在他們心目中的印象,是一個讀書比較多,喜歡思考而且並不內向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