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部分(3 / 4)

小說:1989紅色攻略 作者:丁格

半會想不起這個代號具體指的是什麼工程,皺著眉頭在記憶力翻找。

一架客機從高空飛過,隱隱傳來呼嘯聲。

李路抬頭掃了一眼,忽地腦子一震,瞪大了眼睛,隨即心裡一陣陣的懊悔和自責。於是就出現了本章開頭的那一幕。

“運10工程……”

708=運10,這兩個關聯的關鍵詞一下子開啟了李路腦子裡關於運10工程的所有前世今生的記憶。

運10,華夏航空界永遠的痛,終生的遺憾。

1970年8月,運10工程啟動,稱為708工程,是七十年代華夏的四大工程之一。其他三個分別是701工程(衛星)、718工程(遠洋測量船)和728工程(核電站)。

708工程是最早出成果的,但是也是最慘的。

僅僅因為3000萬的油料費,運10下馬,從此再也沒有出現在華夏的天空。

三千萬三千萬,後世的時候,每每想起這段歷史,李路都會痛不欲生。運10的下馬,造成的後果不僅僅是華夏喪失了一次國產大飛機的機會,而是讓華夏在未來三十年中,商用飛機的研發水平與國外的差距拉到二十五年以上。

運10和空客的a300幾乎同時開始研製,即便實力相差懸殊,運10的首飛也僅僅比a300晚8年時間。別忘了,七十年代的華夏正在進行著一場讓幾代華夏人痛心的運動。運10的研製工作,實際上是在1976年之後才恢復正常的。

這對當時的華夏來說,是一個飛躍式的進步。除了發動機是進口普惠公司的jt3d…7,其他所有部件全部國產。誰也不能否認一點——運10與當時的波音707技術效能非常的接近。

李路不是憤青勝過憤青,他很清楚地知道,運10的下馬,參差著複雜的政治因素,也就是人為因素。

因為這些,華夏航空業失去了三十年的時間,同時也造成了這樣一個局面——二十一世紀的華夏商用飛機研發水平甚至比不上七十年代!

這是一個令人瞠目結舌卻又殘酷無比的事實。

一個arj專案從2000年到2013年,搞了十三年,數次推遲交付,就這麼一個支線客機一年一年地往後退,就是整不出來。由此可見,二十一世紀的華夏的商用飛機研製能力弱到一個什麼樣的地步。

如果讓大家知道,arj的研製團隊就是當年運10的底子,那麼大家又會有什麼感想呢?

制約華夏飛機工業發展的三大因素是航空發動機、材料和機載配套裝置。這三大方面後世的華夏是一塌糊塗,甚至不如現在!arj的機體材料和發動機都是進口的,華夏自己已經生產不了了。

可是誰又知道,運10工程把發動機包括在內,都上了配套專案。與普惠公司渦扇發動機jt3d…7效能相當的915發動機,已經進行了1840個小時的地面試驗,並且成功安裝在波音707上做了飛行試驗。

再比如和運10配套開發的機體材料lc4高強鋁合金,與美帝總統尼克松專機上用的水平差不多——後世的軍機都在使用。

就係統部件而言,運10的起落架用的是上海自己設計製造的,包括abs系統。航電、電器系統、機械系統,都是國內配套。

當製造915發動機的工廠轉而為上汽大眾和上汽通用生產汽車配件,所有的一切都結束了。

走了二三十年,後世的華夏甚至連原來的水平都沒有,又該作何感想呢?

運10的下馬,夭折掉的不是首架國產大飛機,而是整個國家的飛機制造水平。

種種原因,誰也說不通透說不清楚,或許,答案只能在最高統帥部檔案室裡找到。

現在是1988年,距離運10停飛已經過去了三年時間,關世山忽然跟自己提起這個痛心的事情,出於什麼目的呢?

不過一想到運10,李路就後悔當時自己為什麼不重生到1985以前去,那樣的話……

他收起了這些無意義的幻想,輕輕嘆了口氣,“關叔,我看過一些關於708工程的資料記錄,我覺得這是我國飛機制造工業的一個前所未有的損失。”

關世山微微點點頭,不無感嘆地講道,“各種因素,加上國力薄弱,同時研發的運7、運8都困難重重……運10的意義不在於其本身,而是在於它所帶動的一系列的配套研發專案。”

李路頓時對關世山刮目相看,這個管理著空軍裝備的副局長意識很朝前。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