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忘記這個大隊,誰不知道101大隊是李路一手拉起來的。他又怎麼會忘記?
唯一的解釋只能是,101大隊受領了一項秘密任務,保密程度足以讓李路對任何人保持沉默,包括木暮生這個他頗為看重的參謀。
摁下101大隊的神秘任務不說,先說張龍團的情況。
部隊到達預定區域之前,張龍便把團直屬的炮兵偵察連給撒了出去。在沒有高科技偵察手段的時期,炮兵部隊的偵察兵是火炮的眼睛和耳朵,他們看到了目標知道了目標的方位,才能引導己方的火炮進行精確打擊。尤其是在張龍這個裝備了國防軍最先進火炮的部隊,更顯得重要。
當年李路第一次潛入安南,執行的就是打掉越軍重炮營的任務。偵察兵以及後來特種兵的出現,很輕易起掩蓋了另一種遂行抵近、敵後偵察任務的兵種,那就是剛剛提到的炮兵部隊的偵察兵。
只是因為炮兵部隊的偵察兵能夠執行的任務比較單一,名氣沒有一般的偵察部隊和特種部隊大。
於是,很少人知道,炮兵偵察兵所擔負任務的危險性、重要性等等,都不遜於一般意義上的偵察兵。
張龍團的偵察連是從帝都軍區直屬特種大隊抽調骨幹組建起來的,這一點便可以看出不簡單來。
李路讓張龍這麼一個炮兵團,潛到距離火線僅僅16公里的地方,目的是要用炮兵的火力,把俄軍的前線指揮所打掉。那麼就必須得知道目標的具體位置,前期的空中偵察和電子偵察確定的大概範圍,就是斯克諾季夫以西約50公里的區域。
因為暴雪,各種技術偵察手段都失去了作用。也因為暴雪,沒法用航空兵進行轟炸。而李路手頭上,根本沒有合適的部隊去做這件事情。於是,他想到了張龍這個數字化炮兵團。
發射精準制導彈藥的火炮,可以在雨雪天氣中完成斬首!而大面積的覆蓋性炮擊,會讓範圍內的一切生物沒有辦法生還!
而俄軍根本不會想到,國防軍的火炮能夠打這麼遠!
之所以潛行到距離斯克諾季夫16公里的地方,李路還存了一個心思,在那裡,可以給予防守斯克諾季夫的701團第二營及時的炮火支援。
總而言之,張龍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對俄軍前線指揮所進行炮擊,而要達成這一目標,現在全看撒出去的偵察連是否能夠按時找到目標的蛛絲馬跡。
孟小牛是偵察連的二排長,他是從帝都軍區直屬特種大隊過來的幹部。瞭解特大的人都知道,特大的前身是偵察大隊,而偵察大隊是最後一批參加了兩山輪戰的部隊。
李路當年在第17偵察大隊先後擔任過排長、副連長、連長職務,而孟小牛恰恰是他當年的部下。因為當時孟小牛的表現一般,李路負責組建101大隊的時候,沒有調他過去。
幾年過去了,孟小牛也提幹了,成了中尉,調到炮兵團就擔任了副連職排長。
此時的他,帶著一個班,攜帶著輕型炮兵偵側儀沿著遠東鐵路線,一直向西搜尋。大雪很快地覆蓋掉他們行走留下的痕跡,同樣也會覆蓋一切敵人留下的痕跡,這給他們的偵察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孟小牛隻能依靠雙眼,慢慢地一塊區域一塊區域地搜尋。他和他的兵們都戴著配發的具有墨鏡功能的防風鏡。因為在雪地裡待的時間過長,極容易出現雪盲。
上面給出的範圍是鐵路線為中軸線,左右二十公里的範圍內。他們一個連全部撒開,以並肩推進的方式朝西搜尋。
指揮中心的判斷是,俄軍前線指揮所的絕不會遠離鐵路線,遠東鐵路是他們唯一的機動路線,至關重要的指揮所顯然不會跑到很遠的地方去設立。而前期捕捉到了一些訊號,則大致地指向了這塊區域。
從俄軍第31摩步師和俄軍第3近衛步兵師一西一東兩面夾擊斯克諾季夫鎮的態勢中,李路認定,這兩支部隊一定有一個前線指揮所在統一指揮行動,而不是由俄軍總指揮部進行指揮。
李路太清楚俄軍現在的通訊手段是什麼水平了,假若是更高一層的指揮部在指揮,這兩支部隊的攻勢絕對不會這麼的協調配合得這麼的默契,以至於曹陽剛的第二營差點堅持不下來。
換言之,已經慢慢陷入三面合圍的俄軍第3近衛步兵師,他們的指揮所也極有可能不在包圍圈裡面。
找不到俄軍的指揮所,打不掉它,李路不認為他能夠在對手有著完善的指揮體系的情況下,完成他的目的。
走到一塊岩石前面,孟小牛把身子靠了上去,示意兵們原地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