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梭’號和安-225當然是可以重複使用的,只有主燃料箱被扔了。還有就是不必修建昂貴的發射架了,這也體現了先進性。”
這時王剛陪同波諾馬廖夫總統登上了跑道邊上的觀禮臺,臺上響起了熱烈的掌聲。總統還與邀請來參加觀禮的、參與專案的俄國專家親切握手。臺上不但有國家領導人,還有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海外華僑代表等。
現在到了最緊張的時刻,4名宇航員在與家人告別後笑容滿面地乘坐斜向升降機進入了乘員艙,電視畫面上看到他們被鎖定在座椅上。
出發的時刻到了,沒有壯麗的噴焰、沒有驚天動地的轟鳴,這款世界上第二大的運輸機背上馱著全重為280噸的外儲燃料箱和“倚天”號太空梭,總重達600噸,在6臺渦扇發動機的推進下開始滑行。這自身就是了不起的成就,那個極為脆弱的外儲燃料箱在垂直時可以承受自己的重量,可是在水平位置運輸時美國人專門生產了一款運輸車,速度只能為12米/分鐘。現在我國的燃料箱能在水平狀態搭載在飛機上高速滑行是極為不易的。這個巨大複合體在萬眾矚目中順利地離開跑道升空了,觀禮臺上響起了熱烈的掌聲。不久它就飛出了人們的視線。
王剛陪同波諾馬廖夫等客人進入主控室的貴賓席,而大批參觀人員進入了幾個大廳,大廳的大螢幕上既有顯示飛行航跡的影象,還有運輸機的清晰影象。2架殲-8Z裝置了攝像機,不但要拍攝太空梭與運輸機分離的全過程,還將一直跟蹤到3萬米的高空。電視觀眾還可以聽到林教授的講解。
“現在到了11000米上空的發射點了,‘魯斯蘭’開始加大攻角。”
“已經是11500米的脫離點,‘魯斯蘭’開始減小攻角並減速使‘倚天’號的升阻比與之匹配,好,現在順利地實現了無動力分離!火箭發動機點火成功。”
大廳裡響起了掌聲。不過人們的心還懸著。
“請看,初始飛行段太空梭的仰角僅30度,飛行體還是利用了機翼與燃料箱的空氣動力提供的升力,同樣的推力可以得到更大的加速度提高了效率。”
再過一陣超前的殲-8都跟不上它了,觀眾只覺得畫面越來越暗,成了深藍色。飛行員報告的高度是3萬米。觀眾極為興奮,他們是第一次知道我軍的新型殲-8已經能飛到3萬米高空了。還未等“魯斯蘭”和殲-8返航,主控室內就響起了指揮長宏亮的報告聲:“報告主席,‘倚天’號太空梭已經到達初始軌道。第一階段飛行任務完成。”
王剛向研製組和發射人員表示祝賀,並與已經解開鎖定裝置漂浮在乘員艙中的宇航員通了話。波諾馬廖夫總統則向王剛主席表示祝賀。
檢查了太空梭的各種裝置狀態後,宇航員又被固定在座椅上啟動變軌發動機將“倚天”號送入了230公里高、57度傾角的圓形軌道。
全國都沸騰了,這是人類首次在空中把一架太空梭發射到空間軌道上去啊!全世界的華人都揚眉吐氣,中國人成功地挑戰了美國的太空霸主地位。
這個雙休日成了全民宇航知識普及的日子,更是振奮民族精神的日子。電視進行了大量的實況轉播,“倚天”號在軌道上是“倒”飛的,背向著地球。貨艙門開啟後,長長的天線支架開始向兩側伸展宇航員忙著操作裝置進行三維地形圖的測量作業。不過仍在抽時間配合電視轉播,帶著長焦鏡頭的攝像機讓觀眾大飽眼福的同時也陷入了深思。他們看到了正在向臺灣海域集中的美國航母群;臺灣島的美麗影象,有日月潭和積雪的中央山脈,當然還有西海岸的空軍基地的影象,從高空俯視它們似乎就貼著海岸,播音員還特意指出臺灣東海岸的佳山基地。
臺灣的民眾的心情最為複雜,他們可以看到祖國的壯麗河山。不過更多的人在注視那長長的雷達天線,它可以風雨無阻地為全球80%的地區製作精確的三維地形圖,當然包括臺灣在內。想當年臺灣軍方從以色列買了一些衛星照片就以為得到了“寶貝”,大吹大擂、洋洋得意了一陣。現在他們從轉播的電視中看到了臺灣的全貌,其心靈的震撼是可想而知的。美國即將到來的4個航母群能躲得開這些“天眼”的監視嗎?大陸的反衛星系統已經縛住了美軍的手腳,美軍不可能為了“協防”臺灣對大陸的偵察衛星或飛船下手的,美國難道肯為臺灣犧牲價值連城的全部衛星嗎?
2天后,“倚天”號的返航又是驚心動魄的時刻。20日清晨,“倚天”號順利地穿越大氣層,它的防熱瓦和鎢基合金的護盾抵擋住了高速摩擦形成的烈火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