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部分(3 / 4)

小說:鬼吹燈2 作者:噹噹噹當

鉅富,姓封,懂得爐火之道,煉氣養形,有通天的本領、敵國的傢俬,收得門徒弟子無數,自封為“地仙”。此人不僅有盜墓之廦,盜發了不少各朝古墓,而且還有造陵之癮,用了幾十年的時間,在山裡造了座“地仙村”。雖稱村莊,實為陰宅,也就是墓穴。

他將盜挖來的明器棺槨、丹鼎陶俑,甚至別的古墓中貴重罕見的建築材料、墓磚木槨,一律收藏在自己的墓城之中,建造了許多風格詭異的墓室,又在墓室中佈設種種機括銷器,地仙城中鑄有“銀屏鐵壁”,內建“璇璣樓”,歷朝山陵中的秘器珍物,多在其中。

拿現代的眼光來看,這位觀山太保可能有某種精神異常的症狀,多牛是個瘋子,對機關、風水、陵墓過度痴迷,不知出於什麼動機,竟然花了半輩子時間,為他自己造了這樣一座“古墓博物館”。也有傳說此人在當地盜挖過一座大古冢,掘出龍骨卦圖,竟然從中窺得天機,從此後性情大變,所以才造了地仙村為百年之後藏真之所。至於他建造觀山陵的真實原因,大概只有他自己知道。

等到明末流寇張獻忠帶兵大舉人川之際,他就率眾避入深山,將舉族男女老幼和所有造陵挖山的工匠,都殺死在了墓中,啟動機關放下斷龍石,把自己活生生埋在了其中。土人們也稱這座神秘的“地仙村”為“封王墳”,而且從此後再沒人知道地仙村的位置所在。

此事沒有明確的史料記載,只是孫教授在四川工作的時候,聽山民們提起過“地仙陰宅”的各種傳說,各種說法並不一致,甚至難以肯定這些傳說是真是假,而且隨著歲月的流逝,知道的人越來越少了。

不過孫教授在工作過程中,接觸到越來越多的資訊,使他深信,在明代確實曾經有過觀山太保和地仙村。當年張獻忠的流寇部隊人川后曾大舉挖山掘墓,史書上記載“流寇人山穴地,以求地仙所藏之金書玉咒、龍骨天機,未逞,屠戮萬人,填屍平壑”,這很可能是說,農民軍意圖盜掘觀山古冢,但沒有找到位置,於是殺了許多當地民眾洩憤,把盜墓時挖山掘開的深溝都填滿了。

另外還有些零星的記載,都從側面證實了此事。這座由盜墓者苦心建造,深藏在蜀地的古墓博物館,裡面收藏了歷朝歷代古冢中的奇珍異寶,不單如此,其中極有可能存在西周時期的古卦秘器。

於是孫教授就打報告,請求上級批准他組織一個專家組,專門去四川尋找地仙村,結果被許多人指責說他是異想天開。觀山太保只不過是民間傳說,目前人力資金都很緊張,怎麼可能憑一些捕風捉影的訊息,就耗費人力物力去找一座根本不存在的古墓?這不符合咱們的工作原則。

孫教授碰了釘子,被人說成是精神病,只好忍下性子,暗中收集資料,每次出差去四川,總是會擠出時間走鄉串寨,多方打聽調查,可是隨著逐漸深入接觸,他發現觀山古墓的具體位置根本就無跡可尋。

據說中國傳統行業中獨佔鰲頭的摸金校尉,精於尋龍搜山、分金定穴,而觀山太保的觀山指迷之道,也脫身於後漢時期發丘摸金之輩流傳下來的古術,對青烏堪輿的掌握深不可測,而且觀山太保本就是盜墓行裡的高手,他們建造的陵墓,防盜手段肯定不是常人所能想象,甚至讓人連確切地點都無法找到。可能即便再過上千百年,地仙古冢的謎團,仍然只是一個民間傳說。

第五十五章 瞞天過海

孫教授為了找到地仙城這處古墓博物館,頗下了一番苦功,最終卻毫無所獲。他將這些年來從民間蒐集整理有關明代盜墓賊觀山太保的資料,全部記載在了這本工作筆記之中,到最後未免有些心灰意冷了。

但在研究觀山太保的過程中,他從鄉間野談以及各種史料方誌上,瞭解了許多古代盜墓活動的秘聞,知道這世上自古無不死之人,又無不發之冢,只要是古墓,就早晚有被挖盜的一天。盜墓之術,不外乎“望、聞、問、切”四門。

“望”是指觀望風水形勢,透過上觀天星、下審地脈來確定古墓的位置和佈局,這需要洞悉山川河流與日月星辰的脈搏,極為深奧龐駁,不是普通盜墓者可以掌握的;另外這望墓之法,還可以觀察地表、土壤、植被的差異來尋找墓穴,又稱“觀泥痕、辨草色”。

“聞”字訣,也可分為兩種方法,有一種人天賦異秉,嗅覺極其敏銳,可以透過鼻子辨別深山老林中的特殊氣息;“聞”又指盜墓者敏銳的耳音,練到“雞伺晨、犬守夜”的境界,就可以透過聆聽自然界的聲音,推斷地底的情形,耳音普通之輩,也可藉助工具,比如埋甕於地以耳認穴的“甕聽法”。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