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尋找到馬三炮的寶藏或是一枚小小的袁大頭,也不是件容易事情。
後面的幾天,我名義上是複習功課,其實又跑圖書館又上網,無論野記雜文還是正統史料,哪怕是民間傳說,只要和青銅峽有關的,一律通讀。以求在其中發現一些蛛絲馬跡。
十年前的網路遠沒有現在發達,能找到的資料少之又少。直到我們四個上了火車,滿腦子還都是一些最為基礎的資料。
青銅峽市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中部、銀川平原之南,被譽為“塞上明珠”。平均海拔1120—1700米,南北長60多公里,東西寬30多公里,總面積2424平方公里,總人口30萬不到。九曲黃河穿境北流,舉世聞名的青銅峽攔河大壩坐落於境內。
由於牛首、峽口兩山對峙,黃河穿峽而過,山光水色相映,宛如開然銅鏡,“青銅峽”由此而得名。
青銅峽市轄8個鎮:小壩鎮、大壩鎮、青銅峽鎮、葉盛鎮、瞿靖鎮、峽口鎮、邵剛鎮、陳袁灘鎮。
說起青銅峽,當然離不開黃河。黃河這條中華民族的母親河,自青藏高原奔流而下,從甘肅省的黑山峽進入寧夏境內,婉蜒地穿過了牛首山,便形成了8公里長,高出水面數十米的陡壁,這就是青銅峽。峽谷兩岸的高山峻嶺上,奇巖怪石,姿態萬千,古木森森,映蔽江面。然而從前這裡卻因為地勢險峻,成了兵家必爭之地。相傳漢代名將馬賢和唐代名將李靖都曾在此作戰,古人也有詩吟道:“青銅峽裡韋州路,十去從軍九不回。”可見其當年戰略地位的重要性。
但在我看來,青銅峽在建國後行政等級方才設定成市。而這張地圖顯然是畫在民國時期,所以就避開了現在的新城區域,避開了人口密集處,對我們來說已經又將範圍縮小了。
建國前青銅峽還多被稱為寧朔,而馬三炮即使將他的寶藏不遠千里拉到了這裡,也只會選擇地勢險要、人跡罕至且具有顯著地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