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大人到成都議事。於是兩個一同趕回成都。魯智深面見劉備,說了情況。又交上吳用書信。劉備看了,又給龐統、法正、諸葛亮三人看過。諸葛亮道:“吳加亮說武陵、零陵、交州三處自顧不暇,則我大軍東進,必須謹慎。”龐統道:“謹慎必須,然卻不可耽誤。眼下三處尚在我手,因此吸引吳軍兵力,利於我乘虛而進。若是久不出兵,等三處被東吳攻破,悔之晚矣。”劉備道:“龐士元此言甚合我意!既然如此,孤意決矣!親引大軍,揮師東征!”法正道:“今魯將軍所言,有五溪番王沙摩柯為接應,番軍勇悍,足堪一用。又有洞溪漢將杜路、劉寧,各引軍數千,因被吳軍所迫,前來請降,俱可叫為嚮導。”諸葛亮道:“大軍東進之日,必須嚴守後方,防曹軍入寇。”劉備道:“諸卿所言皆是。”當下傳令,以太尉、益州牧諸葛亮保王太子劉禪守成都,徵虜將軍陳到、中郎將王平等隨聽調遣,尚書郎蔣琬、侍郎費禕等輔助。以漢中太守、右將軍魏延守把漢中,中郎將劉封為副,尚書楊儀參謀,以當曹操;又遣簡雍到上庸,總領劉唐、杜遷軍馬,與漢中呼應;掌軍中郎將董和守南面;其餘文武,一一安排,與軍馬俱到巴郡取齊。
忽然衛將軍馬超站出問道:“敢問大王,末將與弟馬岱,當領何令?”劉備微微一怔,諸葛亮道:“馬孟起可引本部兒郎,駐守下弁、陰平,以西撫羌戎,東為魏文長後援也。”劉備道:“正是按孔明軍師所言。”於是馬超領命而去。龐統在側看了,心下默嘆。
後方調撥已定,劉備令在成都郊外,祭旗出師。大軍先到巴郡,紮下行轅,再議進軍。法正道:“如今東吳兵馬多在南圍攻武陵、零陵、交州三處,可以大軍沿江水陸並進,則堂堂正正,吳軍自潰。”劉備道:“孝直所言甚是。可分兵兩隊,調一名將引精兵從江北進,孤自引大軍從江南進,兩路齊頭,夾江以為呼應。不知那位可當?”龐統以目看宋江,宋江只不語。便見左將軍黃忠挺身出道:“老夫願往!”劉備看他鬚髮如雪,尤然精神抖擻,大是感激道:“老將軍英勇如此,可欽可敬。只恐獨力難支。”法正道:“某願相助漢升老將軍。”劉備大喜,便叫黃忠為主將,黃權為副將,法正為參謀,又撥廖化、霍峻、卓膺等為便裨,叫沿江北而進。
方才議完,宋江起身道:“大王,臣有一請。如今武陵、零陵、交州三處,為吳軍所攻,恐難支撐。而川口往荊州,數百里地勢崎嶇,大軍行進艱難,若是一路至此,恐怕兩軍各自死守險要,難以驟解。曠日持久,則為曹操所乘。因此俺願率梁山兄弟,引本部軍馬,卻從五溪小路,繞到武陵、零陵。吳軍知大王軍出,必傾國之軍馬以守彝陵,我卻引本部從南直插其腹心,與大王正軍前後夾擊,東吳不足破也。”一語既出,舉座皆驚。劉備大喜道:“公明高見!既然如此,便請公明率本部兄弟,往南去五溪、武陵。”宋江道:“謹尊王命。”忽法正道:“公明這邊出師,但大王這一路將士最多,地勢最險,臨敵最重,故請調神醫安道全先生,與入雲龍公孫先生隨同大王本隊行進。”宋江聞言默然。劉備道:“公明若有不便,孤亦不勉強。”宋江道:“豈敢。大王既覺有利,俺回頭便教二位先生到大王軍中報到。”劉備點頭道:“委屈公明瞭。”又道:“我這裡自引大軍,沿江南直取荊州,再入吳會。哪位將軍願為前部先鋒?”話未落,鎮西將軍張飛搶出道:“俺作先鋒!”劉備道:“賢弟既作先鋒,不可多飲酒,不可鞭撻士卒。”張飛道:“俺記得了。”劉備點頭道:“尚請糜竺先生為參謀,相從規勸。”忽見關羽次子關興大哭而入道:“臣父死於吳賊之手,臣請大王,準隨前部進發,以雪親恨!”劉備看關興模樣,又想起關羽生前,感激道:“賢侄請起。既然如此,賢侄可隨你三叔張飛共在前鋒破敵。”關興拜謝。
建安二十年四月初,漢中王劉備於巴郡出師。先教黃忠、法正引精軍二萬餘,沿江北而進。又叫宋江引梁山軍三萬餘人,取道五溪,往武陵去。自以張飛、糜竺為前部,趙雲、趙融、廖淳等為後應,龐統為軍師,陳震、程畿、公孫勝為參謀,中軍諸將馮習、張南、魯智深、張清、史進等數百員,大起川兵八萬,沿長江南路而進。時有荊州阮小二、阮小七與孟康,督率部分戰船,逆水趕過川口。連同阮小五在巴郡督造戰船,艨艟鬥艦一千五百餘艘,蔽江而下。又有五溪番王沙摩柯引蠻兵數千,洞溪漢將劉寧、杜路各引軍數千,皆來相從,劉備用為嚮導,浩浩蕩蕩,殺奔東吳而去。
且說東吳孫權,聞報漢中王劉備盡起兩川之兵,號稱七十萬,連陣而出,已出夔門,心中大急。問眾臣道:“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