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本土的兵員以外,還有大量來自於印度、澳大利亞、紐西蘭和加拿大的外籍部隊,他們在加里波第戰役中替英國本土士兵吸收了大量的火力。
看看人家法國找的盟友,大英帝國和俄羅斯帝國個個都是分量十足的世界級巨頭;再看看德國所找的盟友,奧匈和義大利全是渣到掉渣的偽劣挫貨。清英就不明白了,同樣是互為世仇的國度,這找盟友的眼光差距怎麼就這麼大捏?
皮靴踏在色澤絢麗的石質地板上,發出節奏明快的清脆聲音。清英在默默站了一會兒之後,終是轉身快步離去,一張臉上滿是陰沉和憤怒之意。
奧匈陸軍是徹底指望不上了。這個國傢俱備常規水準的國防軍部隊至多不會超過80萬,在俄國人的攻勢下能否不重現歷史上勃魯西洛夫戰役的悲劇都還是個未知數。現在這個陸權國家對於德國而言的唯一利用價值,就是打造一支強大的海軍艦隊衝出亞得里亞海,在戰爭中封鎖英國的地中海航線並威脅埃及,讓英國把原本用於防範德國公海艦隊的兵力調往地中海以拱衛那裡的安全。
唯一讓清英感到慶幸的是,由於能武裝2個師的無畏艦隻需要不到1000號人就能夠開動,在同等開銷的情況下海軍所需的人數遠少於陸軍;除此之外,由於海軍人數同戰艦的數量直接掛鉤,這便意味著海軍規模不可能像陸軍那樣一宣佈開戰就能因全國性的動員而急劇膨脹。如此一來,奧匈軍方就可以精心挑選那些“根正苗紅”、對帝國忠心耿耿的人編入現役,完全不用擔心海軍會出現陸軍在動員後的那種叛亂或譁變的問題。
在清英的構想中,奧匈、義大利和土耳其的海軍將組成一支名副其實的“聯合艦隊”,擁有12艘左右的無畏艦,足以打爆負責地中海防務的法國艦隊。只要英國還想要蘇伊士運河和非洲殖民地,就必須派遣主力艦進入地中海回援。屆時,德國公海艦隊再伺機發難,一舉砸碎英國憑藉海軍優勢所構築的遠端包圍。
這一計劃的成功關鍵,除了對義大利的拉攏之外,奧匈海軍的實力強化也是清英目前所需要做的地方。歷史上奧匈海軍在進入無畏艦時代以後所建造的主力艦噸位絕對不算少,他們一共建成了3艘拉德茨級戰列艦和4艘聯合力量級戰列艦,總噸位接近12。5萬噸。但令人無語的是,他們在1907年開工的拉德茨級戰列艦竟然還是風格濃郁的前無畏,混裝了4門305毫米主炮和8門240毫米副炮,而此時無畏號都已經竣工了!如果奧匈能把這級艦的經費造成無畏艦,那麼其海軍實力將有一個大幅度的提升,這對德國迫使英國分兵地中海的策略無疑將起到相當重要的推動作用。
想到這裡,清英臉上的沉鬱之色終於化開了些許。他摸了摸懷中所貼身攜帶的厚實包裹,而後加快了離開陸軍部大樓的腳步。對於奧匈海軍的加強,清英已經找到了一個最合適的突破口:那便是始終不渝支援海軍發展的奧匈帝國皇儲,弗朗茨?斐迪南大公。
第231章斐迪南大公
在20世紀的人類歷史上,奧匈皇儲斐迪南大公對世界的影響力絕對能夠排進前十。這倒不是他生前做出了什麼震古爍今的偉大成就,而是因為他的死亡給人類世界帶來了一場規模空前的戰爭浩劫。1914年6月28日,大公夫婦在薩拉熱窩被恐怖分子普林西普槍擊斃命,奧匈以此為由向塞爾維亞發出最後通牒,進而透過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引爆了波及四大洲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在這場造成近2000萬軍民死亡的慘烈戰爭裡,包括奧匈在內的4個大帝國轟然崩潰,英法傳統列強的勢力受到極大削弱;米地瓜在歐洲列強都精疲力竭的時候,悄然摘走了那頂幾百年來一直戴在歐洲頭上的璀璨寶珠。
1863年,斐迪南出生於奧地利帝國的格拉茨,其父是皇帝弗朗茨的三弟路德維希大公。由於弗朗茨皇帝的獨子魯道夫因精神病自殺,作為頭號法定繼承人的父親路德維希又放棄了皇位的繼承權,斐迪南得以很幸運的成為了這個歐洲第三大帝國的皇儲。與維也納宮廷中的那些滿腦子都是中世紀貴賤森嚴的王侯權貴、以及軍隊裡那些在骨子裡飽含著民族思潮和大國沙文主義的戰爭販子不同,斐迪南大公不僅是個思想開明的政治家,更是一位堅定的和平主義者,其行為遠不是後世天朝教科書中那帶有莫名妖魔化色彩的“帝國主義劊子手”。他的目標是建立一個除王室、外交和國防外,各民族都享有完全自治的“奧匈大聯邦”。而在塞爾維亞問題上,斐迪南也傾向於和對手化干戈為玉帛。將其融入到奧匈之內。將現有的二元君主制變成“奧匈塞”式的三元君主國。
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