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皇身著甲冑、頭頂尖盔、手持長劍的照片也隨之傳遍了歐洲及全美,一時間同盟國陣營歡呼一片,英法國民咬牙切齒卻又悲涼無力,而從戰爭爆發之日起就一直安居局外、笑看歐洲列強自相殘殺的美國,卻在得知這一訊息之後,第一次有了些許別樣的思慮。
對於絕大部分美國民眾而言,這場相隔一個大西洋的戰爭就是他們在茶餘飯後的一個談資論點;只要當前的富麗承平生活不被打破,那即便是歐洲人都死光了也與他們沒有半分相干。從某種程度上言,他們甚至還希望這場戰爭不要這麼快的就宣告結束:因為隨著戰爭的持續,交戰雙方愈發需要來自美國的資源和工業產品以填補他們自身的需求空白。而這無疑會使美國經濟得到大幅的拉動。並引領民眾邁上從小康到富裕的跨越式發展。及至今日。美國民眾已經深深感受到了歐洲戰爭對自身生活的改善:那些為交戰國提供各種物資的工廠、及其在此過程中所涉及的一系列相關產業鏈,都讓投身其中的美國資本家和工人都賺得盆滿缽滿,荷包裡脹滿了美元的美國民眾,紛紛對堅持戰爭的德皇給予了最崇高的評價,並衷心希望雙方就這麼永遠打下去,不要有絲毫的和談。
然而相比於民眾有奶就是孃的淳樸,美國的金融寡頭和政府高官們,卻顯然有著其他別樣的心思了。
在皇家海軍仍舊執掌海洋之前。懸掛黑白紅三色鐵十字旗的船隻幾乎在北大西洋上絕跡;遍海所及,無不都是法蘭西和大不列顛的商船艦艇。這些銀行寡頭們在剛開始時還把持得住,但過不月餘,便在金燦燦的美元誘惑下開始海量購買來自英法的國債。對於這一情形,美國政府不但持著默許的態度,甚至還親自赤膊上陣參與其中:僅從1913年6月起的半年時間裡,他們就吃進了近30億美元的協約國債務,這筆超過6億英鎊的鉅款無論放在哪裡都可引起驚人的震動!
儘管從1913年10月份起,歐戰局勢便相對於協約國而言急轉直下,使得美國人又開始批次認購德國發行的債券;但由於德國在國際信貸領域的缺乏底蘊。使得他們在總數中所佔的比例仍舊遠小於協約國。要知道,德國在此前數十年內都幾乎是關起門來過日子。一門心思搞實業,極少踏入這一領域:即便是在德國突入大西洋後同美國的貿易,也都是進口廉價的原材料佔了絕大多數,購買利潤豐厚的工業成品和武器彈藥只佔其中的極少數。截止到當前,美國政府只購買了8億美元左右的德國國債,雖然見風使舵的民眾紛紛轉投這個高信用評級的債券旗下,但經過統計後的總體份額,仍舊只有協約國的四分之一之數。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高層自然就希望德國不要把英法逼得太狠了。如果再搞出一個類似於佈列斯特式的割地賠款的停戰條約,被吸乾了精血的英法還怎樣還上自己的這筆鉅額貸款?對於美國而言,他們最想見到的無疑就是英法和德奧之間達成諒解,以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條款結束戰爭,然後兩家再把欠自己的錢都給盡數歸還。如果再打下去,一旦英法有一方徹底倒下,自己貸出去的錢可就都成了爛賬死賬:這紙面上的數字雖然好看,但也要拿到手中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
為了達成這一目的,一向對歐洲大戰持隔岸觀火態度的美國政府,隨即便以前所未有的積極性參與到了交戰雙方的接觸中了。威爾遜在一封封國書中竭力扮演和事老和調停者的角色,並不止一次的以人類和平的大義出發、真誠懇切地呼籲交戰雙方立即停戰。當然了,這也為他博得了和平大使的空前美名,並被瑞典皇家科學院大力提名為本年度諾貝爾和平獎的候選人。然而,身穿“閃閃發光的甲冑”的德皇卻並不準備領這個情。根據美國隨軍記者所發回的只鱗片爪的資訊,德國軍隊正在從東歐向西線大舉轉進集結,轟鳴奔湧的一趟趟軍列在凌晨深夜也是毫不停歇:柏林政府已然高舉屠刀,準備要給這兩個夙敵來一場徹底的了結。
“德國人的這一系列舉動,雖然是佔據戰場優勢的一方所做出的無可厚非的決定,但這卻無疑是嚴重損害了合眾國的利益。”見與會人員均已到齊,威爾遜便不再廢話,直奔主題說道,“雖然這場戰爭距離我們尚有一個大西洋之遙,但其最終的結果卻已經和合眾國密切相關,我們必須保證之前向英法貸出的資金能夠完整地收回來,這是我們對於這場戰爭的態度底線!除此之外,一個被德國所完全主導的歐洲,對於合眾國而言也是大為不利:我們需要歐洲的市場,而一個多方勢力角逐的歐洲才是實現這一情況的最佳舞臺。”
聽得威爾遜的話語,在場眾人的臉上卻仍舊是一潭凝重的死水,唯有寥寥兩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