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部分(2 / 4)

小說:崛起之新帝國時代 作者:兩塊

感激的說道。

此時這些船主們和巖崎尤佳本人都不會想到,他們將在大阪,渡過怎樣的日子。

在日本戰國時期,大阪便是兵家必爭之地。進入豐臣政權時期之後,豐臣秀吉在舊石山本願寺的土地上修建大阪城,以大阪作為其統治的中心城市。明治元年大阪正式開港,並在川口地區設舊川口居留地供外國人居住。外國人帶來西洋的最新文化,使得大阪開始進入近代時期。明治維新之後,大久保利通曾提案將日本的首都由京都遷至大阪,後來因種種原因被否決了,明治新政府最終將首都遷至東京。不過這並沒有影響大阪的經濟中心地位。明治新政府將造幣廠和炮兵工廠設在大阪,顯示出大阪仍然享有重要地位。其中大阪造幣局更是當時世界最大的造幣局。

此時的大阪港外,風平浪靜,一派肅殺之意。

中午時分,海霧漸漸升騰起來,突然間,遠處出現了一艘明顯是遠道而來而且行動方式古怪的輪船來。

由於出現了海霧,海面的能見度開始下降,正在進港的日本漁船和駛向外海的外國商船,都沒有能夠注意到這艘新出現的船隻。

如果能見度好一些的話,人們就會發現,這艘船的桅杆上,飄揚著醒目的薩摩藩“十字丸”軍旗!

很快,又有幾艘差不多的輪船出現了。11時,幾艘薩摩軍艦會合為一隊。

大阪市位於大阪府中部的大阪灣沿岸地區,市區大部分面積位於大阪平原上。大阪平原是一座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在約8000至7000年前時,由於繩文海的海水進入導致水位高漲,大阪平原曾位於海面之下,被稱為河內灣。隨著上町臺地北側的沙嘴逐漸向北延伸,至繩文時代中期,河內灣已演變為瀉湖,被稱為河內湖。進入古墳時代後,由於河川運來的土砂不斷堆積,加上人工開發湖泊為耕地,河內湖已近乎消失,變為大阪平原。大阪市東部的上町臺地是大阪市地勢較高的地區。上町臺地北起大阪城一帶,南至住吉大社附近,寬度約2至3公里,長度超過10公里,是一座沖積臺地。臺地北端是上町臺地最高的地區。臺地的東側地勢較為平緩。西側則高地變化較為明顯,坡道較多,這也是“大阪”這一地名的由來。在大阪平原還是河內灣的時期,上町臺地曾是深入海中的一個半島。也正因其地勢較為安定,上町臺地是大阪市內最早有人生息的地方。為了擴大陸地面積,大阪曾多次進行填海。大阪的大規模填海開始於古時的新田開發。大阪市區面積的四分之一都來自於填海。大阪市沿海的夢洲、舞洲、關洲等島嶼也是由填海造陸而成的人工島。城市入口處,是一個天然形成的避風港灣,海灣兩側大都是絕壁聳立,地形極為險要,利用突出在港灣裡的海角絕壁,以及沿岸的淺水區,幾乎全港處處都是可以扼守佈防的要地。大阪港的一些險要位置,自古就設有炮臺,現在都換上了新式的火炮。野津鎮雄出任大阪鎮臺司令後,在大阪港四周山崖上修築了6座碉堡,並在港池內側的一處容易登陸的低地上修建了7座炮臺,這些屬於舊堡壘式的炮臺,每座對海共開有5個炮口,安裝1門120毫米克虜伯炮,4門75毫米克虜伯炮,各炮口都額外加有裝甲防護,這些炮臺的旁邊就是從海邊通向大阪城區的道路。

在得知熊本城和長崎港全都陷於敵手後,野津鎮雄預料到薩摩軍可能會取道土佐進攻大阪,因此在原來的基礎上又在港灣內的要衝新建了2座炮臺,並在原先修築的大炮臺旁,挑中一座舊式土炮臺加以擴建。

從整體上來說,裝有5門新式火炮的那些炮臺正當港灣要衝,而且火力猛、射程遠,是整個大阪港炮臺群的主力。新修的3座炮臺中,實際只有在古炮臺上改建的那座規模初具,裝備有3門新購的120毫米克虜伯大炮,其餘兩座都還尚未完工,因而儘管大阪港天然形勢極好,但外圍炮臺守禦的實力其實極為有限。

而此時的大阪港守軍還不會想到,他們將要迎來真正的戰鬥。

“長官,看樣子敵軍加強了守衛呢。”

在薩摩海軍“雷電丸”號炮艦的飛橋上,艦長出羽重遠海軍中佐看著海岸方向在海霧當中若隱若現的政府軍的防禦工事,對身邊的筱原國幹說道。

“怎麼?有什麼問題嗎?”筱原國幹反問道,並沒有放下手中的望遠鏡。

“根據情報,我們要登陸的地方,是沒有防禦工事的。”出羽重遠說道,“而現在,這裡多出了幾座炮臺,我們需不需要修改計劃,換一個地方登陸?”

此時的出羽重遠,並沒有能夠看到政府軍的主炮臺在哪裡。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