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
桐野千穗想起了她在港內見到的乾國海軍“開濟”、“鏡清”兩艘裝甲巡洋艦,一顆懸著的心終於放了下來。
此時的桐野千穗。雖然隱約的預感到了未來可能發生的事,但她並不知道,事情會朝著她完全想象不到的方向發展。
※※※※※※※※※※※※※※※※※※※※※
精疲力盡的伊藤博文回到家中,躺在床上。一動也不想動,他的臉色白的嚇人,看上去好象是死人一般。
他剛剛參加過政府首腦關於“借兵外國”的會議,和巖倉具視、山縣有朋、大隈重信等人爭論得不可開交,最終吵了整整一天,也沒有能夠達成一致。
雖然“借兵外國”已是共識。但具體到哪一國身上,還是起了很大的紛爭。
明治政府的諸位首腦中,伊藤博文傾向於向英法兩國借兵,因為英法兩國長久以來在日本就有很大的利益,加上英法兩國軍紀較好,戰鬥力也很可觀。但他的提議遭到了山縣有朋的反對,山縣有朋認為,戰事至此,英法兩國一直觀望,表明他們並不想幹涉日本的局勢,而是在坐山觀虎鬥,等待戰爭的結果,哪一方勝利,他們便會承認哪一方為正統,是以不該向英法借兵。山縣有朋則傾向於向德國借兵,他認為德國陸軍戰鬥力為歐洲諸國之冠,日本陸軍也一直以德國陸軍為師,借兵德國的話,好處是戰法可以同政府軍相配合,而且因德國兵精,戰鬥力強的關係,不需要借很多人,便可以打敗叛軍。巖倉具視則認為,英法德三國未必肯出兵,願意出兵者,必然是離日本近的國家,也就是乾國和俄國,而乾國在幾年前同日本因苔灣問題交惡,一度交兵(即西鄉隆盛的弟弟西鄉從道搞出的著名的“西鄉大暴走”事件),未必願意出兵干涉日本內戰,且乾軍戰鬥力低下,主張向俄國借兵。
由於幾人各持己見,直到天黑,也沒有爭論出個結果,反而都累得不行,是以才休會各自回家休息,約定第二天接著討論,並且商定,如果實在難以決定的話,將提請天皇“聖斷”。
伊藤博文躺在那裡,回想著白天爭論的情形,不由得懷念起西鄉隆盛來。
那還是在孝明天皇去世,年僅14歲的明治天皇繼位時,西鄉隆盛為了倒幕,積極促進各強藩聯合,在達成了“薩長同盟”之後,又達成“薩土同盟”,與西南又一強藩土佐結盟,進一步擴大同盟力量。當時西鄉隆盛和大久保利通透過開明派公卿做好了以天皇名義釋出“討幕密敕”的準備。然而正當討幕密令要下達時,幕府將軍德川慶喜卻上書要“大政奉還”。這是幕府的主動在名義上奉還政權給天皇的謀略,其實是繼續維護幕府統治的欺人之舉。可是擁護天皇方面的藩主們卻傷了腦筋,既然德川慶喜要交出政權,那到底還要不要下達討幕命令呢?京都召開會議商討此事,土佐藩主臨時變卦,提議讓德川慶喜也出席會議,也就等於要求退步和妥協。此時有人附和,有人反對,相持不下,久不能決。結果又是西鄉隆盛當機立斷,扭轉形勢,他出示懷中刀,大喝道:“能決今日事者,唯此劍耳!”,唬得動搖猶豫中的眾人不敢再言其它。“討幕”詔令才得下達。“王政復古”政變成功,成立了明治新政府,在名義上歸政於天皇,剝奪了幕府職權。
可惜今天的會議,他和西園寺公望兩人,都沒有西鄉隆盛當年的魄力!
想到這裡,伊藤博文禁不住發出了一聲長長的嘆息。(未完待續。)
PS: 求收藏!求推薦!求訂閱!求點選!求月票!
第三百七十三章往事如夢
可能是過於疲倦的關係,伊藤博文很快便沉沉的睡去。
夢中,他似乎又回到了那一次,在徵苔之役結束不久,他和大久保利通、木戶孝允在出使乾國之前,一道前去鹿兒島探望西鄉隆盛的時候……
……
到了西鄉隆盛的住所前,伊藤博文等人下了馬車,第一眼見到的,便是門口立著的兩名腰間佩著雙刀的武士。
兩名武士見到西裝革履的伊藤博文一行人,眼中各自閃出警惕之色。
“請通報南洲先生一聲,就說有故人聽說南洲先生病重,特來探望。”伊藤博文上前微微一躬,彬彬有禮的說道。
兩名武士微微一躬還禮,一名武士繼續守在門前,另一名武士則大步進了庭院,前去通報。
不一會兒,這名武士回來了,再次向伊藤博文等人施禮,伸出手做出了一個“請”的姿勢,然後引領伊藤博文等人進了院子。
由始至終,這兩名武士都沒有和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