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戰爭結束後不久,船政大臣丁雨生隨即上奏朝廷,首先指出“(魚雷)實有開溟跋浪之奇,激電驚霆之勢,日本島南之役。俄人有魚雷而薩人無之,險受其害,可為我之警醒”,隨即提出為福建購買一艘伏爾鏗製造的頭等出海大艇。以及一批刷次考甫魚雷的請求,並表示所需款項將全由閩浙兩省自行籌措,不佔用中央財政經費。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丁雨生在奏摺中還提出了一個頗有遠見的計劃,即等這艘魚雷艇購回後。福建船政將按樣仿造一批,在馬尾對岸的烏龍江內進行編隊訓練,奏上不久,朝廷很快就予以批准。
福建定造的這艘魚雷艇,屬於頭等的大型出海魚雷艇,即近現代驅逐艦的始祖,由於德國造船工業從來沒有建造過這麼大的魚雷艇,底氣不足使得伏爾鏗船廠表示放棄訂單,這筆5萬7千兩白銀的單子最後轉給了以造魚雷艇聞名世界的挨呂屏什好船廠,廠方不敢怠慢。組織大量熟練技術工人,開始了德國造船工業史上第一艘排水量突破100噸的魚雷艇的建造。這艘大型魚雷艇後來被命名為“福龍”(英文譯名為“FULUNG”),在德國被稱為S10,其排水量120噸,艇長42。75米,寬5米,吃水2。3米,動力系統為一臺三脹式蒸汽機,和一座汽車式鍋爐,單軸推進。航試時測得功率高達1597匹馬力,航速為驚人的24。2節,煤艙標準容量14。5噸,最大容量24噸。龜殼狀的艇首左右各有1具14英寸魚雷發射管。除標配的2枚刷次考甫魚雷外,還另有2枚備用魚雷。艇首之後是一座碉堡狀的司令塔,用來操縱駕駛和控制前部的2具發射管,在“福龍”艇的後部甲板上,還有1具可以旋迴的14英寸魚雷發射管,配合這個發射管。在附近另有一座備用裝甲司令塔,兩座裝甲司令塔均可以用於操縱軍艦,司令塔頂部還各裝備1門37毫米哈乞開斯五管速射炮。因為“福龍”號魚雷艇體積較大,不便於拆卸回國組裝,所以在“福龍”號魚雷艇上還架設有3根桅杆,用於揚帆遠航。9081年9月24日,在德國海軍官兵駕駛下,“福龍”號魚雷艇到達福州交船,乾國擁有了第一艘頭等魚雷艇。
繼丁雨生之後出任船政大臣的何儒章,上任伊始便委派曾留學德國的工程師陳才瑞創辦船政局魚雷廠,自行生產黑頭魚雷,“臣等深知魚雷為海防制勝利器所必須,中土能自制造,始足以張我軍威”。“福龍”號魚雷艇回國後,何儒章立刻上奏朝廷,請求下撥經費,仿造一批,後因經費無著,一直沒有進展。為了不使海戰利器荒廢,何儒章和船政諸位官員商議後認為,魚雷艇作戰講究成隊出擊,福建僅有的這一艘魚雷艇過於單薄,在沒有足夠的經費繼續購買或建造的情況下,不如撤去,無論南洋北洋粵洋,只要出6萬兩銀子就可以拿走,所得的錢充作船政的運營經費。很快,因俄國海軍的威脅,北方防務吃緊,“福龍”艇便北上而去,編入了李紹泉的北洋水師名下。
彷彿是朝廷跟何儒章開了個玩笑,就在“福龍”北去不久,朝廷便任命了慶貝勒宜鄺取代自己擔任船政大臣,而宜鄺奉朝廷旨意帶來的造船計劃,正是大型魚雷艇。
儘管朝廷的政策翻來覆去,但船政因為之前準備充足,是以建造大型魚雷艇的計劃一經敲定之後,便立即上馬,風風火火的開始了建造,並且只用了4個月的時間,就建好了艇殼,動力部分也完工了,可以進行正式的海試了。
對於自己出了這麼大的“成績”,慶貝勒自然不忘了為自己和船政的下屬們吹噓一番,上奏朝廷報功的同時,還在報紙上廣為宣傳,由於建成的是東方最大和最新式的魚雷艇,自然引起了西方海軍觀察家的注目,稱其為“東亞第一”,朝廷對於慶貝勒領導下的船政取得了如此的成就自然喜出望外,不但賞了慶貝勒雙俸,佩金花玉帶,參與建造的船政員匠也都得到了獎賞。
朝廷的獎勵讓慶貝勒幹勁更足,他現在雄心勃勃的不但想要接著兌現“大型出海潛水艇”的軍令狀,還打算將船政原來被擱置的魚雷炮艦建造計劃提前。(未完待續。)
PS: 求收藏!求推薦!求訂閱!求點選!求月票!
第六百九十九章蹈海經濤
除此之外,慶貝勒還對俄國人曾經在海上使用過的“火箭魚雷”很感興趣,已經讓法國僱員去打聽裝置,準備引進技術自己生產了……
這位船政大臣,其實是蠻能折騰的。
今天是新建成的魚雷艇試航的日子,何儒章看出來這位慶貝勒的意思是打算跟著出海了,不由得暗暗詫異。
船政創立之後,從第一任船政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