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朝鮮王朝正經歷著空前的內憂外患。北方天災,邊民外逃;美國武裝商船入侵被燒燬。揚言報復,派艦來攻;德國人潛入朝鮮企圖盜掘大院君父親南延君的墳墓未果;民間有人煽動造反;國家糧倉失火,損失慘重。更為危險的是,日本明治維新後向外擴張,“徵韓論”甚囂塵上。
母親認為條件成熟了,開始出擊。她首先離間父親和爺爺大院君的父子關係。說服20歲的父親臨朝親政,然後鼓動言官臣僚上疏彈劾爺爺大院君,在朝野掀起一股強勁的倒大院君風潮。大院君被這突如其來的波濤打得不知所措,一時難以找到說得過去的理由阻止業已成年的國王親政,遂被迫隱退雲峴宮私邸。這樣,大院君苦心經營了十年的政權,竟突然被尚是小女子的兒媳顛覆了。是年農曆癸酉年,母親不過23歲。
母親反對爺爺大院君起初只是為了鞏固自己“中殿”的地位以求自保,但在陰謀政治中她卻嚐到了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快感。特別是在大院君被迫放棄攝政以後,懦弱的丈夫根本承擔不起國王的重任,權力便自然地落到了她的手上。這時,她開始真正體會到號令全國、生殺予奪的權力真是個好東西,於是她決心以權力捍衛權力。
她首先在思想理論上進行清理,全面否定大院君推行十年的各項保守的內外政策。為破壞大院君的威信,她故意反其道而行之。其次在組織上進行整頓,把大院君的心腹一一排擠出局,甚至還動了殺機。
這時朝鮮的災害不斷,內部矛盾漸漸激化,一些人認為國難頻仍乃母親擅政所致,他們開始懷念大院君,密謀擁戴大院君長子李載先,廢黜父親,使大院君復出執政。他們預定農曆辛巳年起事,但尚在準備階段便為母親偵知,母親便開始搜捕鎮壓。首要分子30餘人伏誅,李載先因是國王胞兄而賜自盡。在長達兩個多月的鎮壓活動中,母親一石二鳥,藉機捕殺、罷斥大院君殘餘勢力,清除反對她的力量。
壬午年朝鮮大旱,人心浮動,有軍人起事。大院君利用局勢,引起義軍人把矛頭指向閔氏外戚集團,襲擊戚族家宅,處死領議政(首輔)李最應。衝入王宮搜尋母親。機敏的母親見勢不妙,立即化裝成宮女出逃避難。由於母親出走,諸閔姓被殺,朝鮮政權癱瘓。父親只得請爺爺大院君出臺主政,大院君第二次上臺。
復出的大院君手中有權後立即改編軍隊和政府,恢復舊制,將母親一系勢力從各要職中剔除,建立起以他為中心的統治機構。為了防止閔氏外戚集團再起。大院君宣佈母親已死於亂軍之中,並煞有介事地為母親舉行隆重國葬。
朝鮮的動盪不安為外國勢力的介入提供了藉口,先是日軍不請自來,接著是乾國的海陸大軍接踵而至。
母親不知用了什麼辦法,得到了乾國人的支援,乾國軍隊火速平息了兵亂,重新恢復了父親的權位其實是母親的權位。
但母親這一次似乎失算了,就在這一天,傳說已經死去的異母哥哥完和君李鄯,又出現在了她的面前。並且是被乾國人保護的。
象是知道母親的心思,可能是為了讓母親今後有所顧忌,乾國人竟然把哥哥李鄯帶走了,聽說是去了北京,成了年幼的大乾帝國皇帝的伴讀。
母親從那一天起,便一直坐臥不寧。
而為了對付乾國人,母親竟然選擇了和日本有密切聯絡的“開化派”作為奧援。在戚族重新主政後,母親便安排了好多開化派人物進入到了朝廷當中。
開化派是由實學派中的北學派演變而來,它是受到外國入侵的刺激下產生的。在朝鮮被迫開啟國門以前,朝鮮就已經形成了開化派的雛形。如吳慶錫、劉大致、樸珪壽等。朝鮮開國以後,不斷有公派或私費的朝鮮青年貴族子弟東渡日本,進行考察參觀,這些貴族子弟目睹了日本明治維新之後的嶄新景象。歎為觀止,深受感觸。他們對比朝鮮國內泥古不化、死氣沉沉,遂產生了脫離乾國,改革國政,使朝鮮成為“亞洲的法蘭西”的志向。於是這些貴族子弟逐漸結成所謂的“開化黨”。
開化黨以兩班名門出身的貴族子弟為主,如出身安東金氏的金玉均;領議政洪淳穆之子、出身南陽洪氏的洪英植;哲宗國王之駙馬、出身潘南樸氏的樸泳孝;重臣尹雄烈之子尹致昊;母親閔氏的侄子閔泳翊;領議政李最應之子李載兢、出身達城徐氏的徐光範和徐載弼等。開化黨也包括出身中人和僧侶的劉鴻基、李昌奎、李東仁、卓挻埴等。開化黨倡導開化思想。主張“外結日本,內行改革,聯日排乾,脫離乾朝控制,宣佈朝鮮獨立,實行君主立憲”,開化黨領袖金玉均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