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刻催動座下犛牛,向前奔去。
這頭犛牛性情溫順,也非常善解人意,它知道這會兒是它顯本事的時候,立刻便撒開四蹄,奔跑起來,而且不用承翔指示,它便自動的繞著靶心奔跑起來,速度似乎還不慢。
和戰馬不同,這頭犛牛跑起來又快又穩,承翔在它背上張弓搭箭竟然比在家裡的那匹矮馬還要方便,不由得高興萬分。
家裡頭的那匹矮馬,比一頭豬高不了多少,而這頭犛牛的個頭比那匹矮馬要高不少,但跑起來更穩當,是以讓他信心大增,立刻張弓搭箭,一箭又一箭的接連射出。
九箭轉瞬射出,他也不知道中了沒有,只是累得在犛牛身上直喘氣,直到武官唱報出“九發八中”,他才驚覺過來,自己竟然透過了考試。
林逸青看著這位騎牛應考還透過了的武舉子,不由得暗暗好笑。
他當然明白這個傢伙透過了是怎麼回事:和奔跑起來十分顛簸的戰馬相比,犛牛跑起來要平穩得多,因而更加易於瞄準,是以這個人雖然箭法差些,但佔了座騎的便宜,是以竟然透過了考試。
可能是看出了這個人佔了騎牛的便宜,是以考官們在確定成績時,給這個人減去了一箭,定為“九發七中”,以示公平。
弓試考完之後。便是馬試了。
林逸青最初以為馬試很可能是弓試透過的武舉子們分別舉行馬上對戰比試,勝者進入最後的刀試,但後來打聽清楚才知道,馬試不是馬上對戰。而是在馬場樹立一個個木樁為靶,考生們騎馬前衝,彎腰用各自的兵器砍斫,木樁一共有十二根,以砍中八根為合格。全部砍中為優秀,比起弓試中的騎射一項,難度較高。而只有透過了馬試之後,才允許進入刀試。
但對林逸青這樣的久經沙場的人來說,這種類似馬術表演的騎馬砍木樁考試簡直有如兒戲一般,是以在這輪考試當中,他又是輕鬆的便拔了頭籌十二根木樁全部用長刀砍中。
雖然他贏得輕鬆,但參考的武舉子們便不那麼容易了,這些人當中有不少人馬術不佳,有的沒等衝到木樁前便掉下馬來。還有的人在揮刀劈砍木樁時不是兵器脫手,便是用力過猛摔下馬來,一輪考試下來,被淘汰下來的人不少,包括剛剛那位騎著牛透過了弓試的武舉子。
這位武舉子是天生的活寶,他騎著牛夾在戰馬中賓士,本來個子就矮,加上控牛不力,結果犛牛跑得興起,竟然一頭撞斷了木樁。騎在牛身上的他給直接從牛背上甩了出去,一根木樁也沒有砍到,和摔下馬的人一併淘汰。
看到此人摔了個狗吃屎的樣子,全場考生爆笑不已。秩序大亂,導致考試被迫中斷了一刻鐘。
這個有些搞笑的馬試結束之後,參考的人約有三分之一被淘汰下來,剩下的共計有200餘人則前往擂臺處,參與最後的考試刀試。
刀試是考生一對一的徒步對戰,由考生自攜趁手的兵器在擂臺上對打。以將對手擊出擂臺者為勝,直到決出前八名,參加最後的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而民間關於武舉的賭局,也就是設在這個時候。
比賽一開始,林逸青遇到的是一位使雙刀的武舉子,他看到林逸青手中的車輪大斧之後,只和林逸青過了過手,便直接認輸了。
林逸青第二場遇到的是一位使紅纓槍的武舉子,此人雖然也心驚於林逸青手中兵器的可怕,但顯然對自己的本事很是自信,不想輕易認輸,挺槍上前和林逸青相鬥,但只交手了一個回合。
只有一個回合。
林逸青先是一斧劈斷了他的槍桿,接著閃電般的用斧平拍,象拍蒼蠅一般,直接將他拍飛,摔到了擂臺之下。
這就是林逸青想出來的“蒼蠅拍戰法”,也是林逸青為什麼要選擇這把車輪大斧作為應試兵器的原因之一。
正如朱雪雁所說,那把“七胴切”是他在戰場上殺敵無數的戰刀,講究一招克敵,一刀砍出,必定有人丟了性命,而武舉考試類似比武,以競技為目的,點到為止,不可傷人,自然無法用這把利刃,而使用這把獸面車輪大斧,不但能夠威嚇對手,使對手知難而退,還可以採用“蒼蠅拍”這樣的戰術,將對手拍飛的同時,不至於給對手造成太大的傷害。
看到林逸青一招之內便將對手直接拍飛,觀戰的人們無不悚然動容。
這樣的比試,他們全都是有生以來第一回見到。
接下來林逸青的對手,全都是給他這樣的一斧子拍飛或是拍倒。
林逸青記不得自己擊敗了多少對手,這一路碾壓過來,為他贏得了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