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部分(3 / 4)

小說:崛起之新帝國時代 作者:兩塊

,尤探討入微,自道甘苦,欽伏莫名。統帥乃推及不才,惶悚萬狀,君自謂於船政一無所知,為謙過分。僕於海防則真一無所知矣。”

“月初曾摭拾上陳,毫無是處,久思錄呈,苦無確便。茲謹鈔奉教正,其推戴執事,實出至誠,非敢互為標榜也。船政諸君條議,各有見地,較他處更為精核,故知幕下人才濟濟。非他處捕風捉影者所可幾及。巡撫移臺之議,洵屬經久大計。僕曾力陳於當路,聞吏部主稿覆準,小小節目。尚須江楚裁定耳。各省覆奏,尚未全到,國有大事,暫無暇及。今春再從容會核,然南洋數省提挈綱領,舍我公其誰與歸?日意格所開鐵甲船價。已得大概,尊意令其回國購機器之便,再順途細訪詳確開示,何時可以成行?前議帶生徒、工匠前往學習造駛,能及時一併籌辦否?現下俄人以水師陵迫,中樞急欲購辦守口小鐵船,屬赫德由電信問價。據云,每船連炮,在英廠定造,約價十餘萬及二十數萬不等。擬令赫稅司來津會議,如有成局,容再奉聞。”

“太后垂簾,厲精圖政,目前覬倖太平,知念附及。”

《李文忠公集:書信:復郭筠仙星使(二月初五日)》:

“頃得總署初三日函稱,外購鐵甲船以應軍需一事,因赫德一言,已向英使商屬其轉諮本國管理衙門查照辦理。覆按尊緘,必更踴躍。日君現在英倫,當就近酌辦。船械定能得力。茲可稍慰藎廑矣。惟鐵船購定,何人駕駛來華?何時可到?諒已胸有成竹。各使公評曲直一節,旁觀多發此論,頃與素好之美領事商及,據稱法使在煙臺避署,尚未回京,美使不日更換,僅英、德、意三使可議。惜為時已遲。而柳原權位既卑,北海道事又不欲他人與聞,各使恐不肯多管。莫若中朝派一大員赴日本朝廷理論。如仍矯強,就近邀集駐日各國公評,較為得勁。言甚有理。惟總署無此勇往任事之人耳。”

“近來謠傳俄人有攻我北洋之意,惶遽無措,諄請益盛派船政全師北上,鎮扼江海餉源重地,堅阻俄船,即佑鄲處與津防續調,恐不能應手也。為之三嘆。”

※※※※※※※※※※※※※※※※※※※※※

北京,紫禁城,養心殿,西暖閣。

此時,仁曦太后正看著大臣們的奏摺。而在她的身邊,年幼的光旭皇帝正在那裡苦思冥想的做著詩文。兩位帝師翁叔平和李高陽則小心的陪侍在了一旁。

“……竊以天下之弊,在於因循,矯其弊者,一變而為鹵莽,其禍較因循尤烈,倭人夷我屬國,俄人虎視眈眈,凡有血氣者,鹹思滅此朝食,臣以為兵家知彼知己之論,二者缺一不可,未有一無豫備,而可冒昧嘗試者也。臣所每飯不忘者,在購辦鐵甲船一事,今無及矣,而懇懇之愚,總以為鐵甲船不可不辦,倭人俄人萬不可輕視,倘船械未備,稍涉好大喜功之見,謂其國空虛已甚,機有可乘,兵勢一交,必成不可收拾之勢。目下若節省浮費,專注鐵甲船,未始不可集事,而徘徊瞻顧,執咎無人,伏望皇太后聖斷施行,早日定計,事機呼吸,遲則噬臍……”

仁曦太后反覆的將兩江總督沈佑鄲的奏摺看了幾遍,眼角漸漸的溼潤了。

她當然知道,這份奏摺,可能是病重的沈佑鄲的遺折了。

而沈佑鄲此刻念念不忘的,仍然是國家的海防大業!

“鐵甲船不可不辦,倭人俄人萬不可輕視!”

她雖是一介女流,居於深宮,卻也知道,沈佑鄲此言,絕非是誇大之辭!

由30餘艘戰艦組成的俄國艦隊出現在天津海面的訊息,已經在大乾朝野引發了劇烈的震動,連平日裡那些嚷嚷著“禮幹義櫓”的清流們這一次也紛紛上奏要求加強海防,但仁曦太后明白,他們只不過是說說而已。(未完待續。)

PS: 剛看到新聞說廣東漁民,在河底打撈44顆千年烏木,然後被扣押!根據法律,埋藏物為無主物,應該屬於國家的,剛才我在田地裡撿到個紅薯,然後烤著吃了。可是,看到這貼新聞我好害怕,紅薯屬於地埋物,屬於國家的,我居然把它吃了,我真的好害怕,好緊張。

求收藏!求推薦!求訂閱!求點選!求月票!

第五百六十三章雪帥之謀

如果指望那班書生能提出來什麼可取的具體建議,那才真是太陽打從西邊出來了!

而只有沈佑鄲這樣的忠直能臣,才會在病重的時候,還心念天下安危,不但提出了切實可行的建議,還給出了詳細的辦法!

看著夾片當中的那張精細的鐵甲艦的線圖,仁曦太后感動不已。

這時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