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6部分(2 / 4)

小說:崛起之新帝國時代 作者:兩塊

發動機最大功率為11780千瓦,在10節時的續航力是16530公里。她與姊妹艦“義大利”號在一起,是義大利最大和最強的艦艇之一。

“勒班陀”號的一個特點是沒有舷側裝甲,但裝甲甲板幾乎往下彎曲到水線,且是全面隔艙化的。該艦的裝甲集中在中部一個巨大的橢圓形炮座上,炮座設定在與艦體成斜角的位置上,在炮座上裝兩個旋臺,每個旋臺裝有兩門431毫米大炮。該艦的四個煙囪由一個狹窄的天橋聯絡在一起。天橋的前部與一個小型的指揮艦橋連線。一個桅杆矗立在中央。“勒班陀”號在9076年就開始建造,設計成這樣的目的是為了在應急情況下能運載大量的部隊,當時義大利在一側受法國的威脅,另一側受奧地利海軍的威脅。但是到“勒班陀”號及其姊妹艦建成時,這些外觀高大優美的戰艦已經暴露出裝甲不足,火炮射速慢(主炮每五分種一發)的缺點,不能滿足同敵艦面對面作戰的要求。因而現在的“勒班陀”號主甲板上裝了更多的輕型速射炮。

結合自己在仁川灣海戰中看到的情景,現在的林逸青,對這種擁有雙聯裝大口徑主炮的鐵甲鉅艦,已經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林逸青這一次訪問歐洲,是經蘇伊士運河進入地中海,因而首個訪問的國家是義大利,在得知林逸青到訪後,義大利王國政府給予了高度重視,翁貝託一世國王派首相弗朗西斯科?克里斯皮為特使前往迎接,在極盡款待的同時,還安排林逸青參觀了義大利著名的安薩爾多造船廠,希望這位“兩袖金風”的乾國使臣在訂購鐵甲艦時可以“適當的考慮”照顧一下義大利的船廠的生意。

但義大利人並不知道,林逸青此時已經對現在這個時候的鐵甲艦有了另外的想法,那就是在海軍技術沒有取得新的進展之前,這種裝備射速緩慢重量極大的大口徑主炮的大型鐵甲艦的作戰效能並不象他之前想象的那麼好。

利薩海戰後,“口徑換數量”成為主流,眼前的“勒班陀”號戰列艦和乾國現役的主力艦“龍威”級鐵甲艦都是這一思想的產物,但陳偉在給林逸青的信中卻指出了這類軍艦的不足之處,並大膽的推斷“數量換口徑”將取代“口徑換數量”,當時林逸青並沒有完全相信年輕的陳偉的斷言,但仁川灣海戰的經歷卻讓林逸青不得不承認,陳偉的見解是非常有道理的。

在仁川灣海戰中,只有一座雙聯裝305毫米主炮塔的“龍威”號雖然多次擊中日艦,但因為主炮射速較慢,戰果並不多,反而是140毫米副炮的戰果要大得多。而且在同日艦交戰中,日艦的炮彈多次擊中“龍威”號的主炮臺,雖然因為炮臺裝甲堅厚,擋住了日艦的炮彈,但彈片和日艦的速射武器卻給“龍威”號的炮手造成了很大的傷亡,有一次主炮臺被擊中後,主炮雖然沒有損壞,但兩個炮組的炮手卻全部受傷不能作戰,在換下全部炮手之後,主炮才得以重新開火。敵艦一發炮彈就能夠廢掉兩個炮組,這種情況在海戰中可以說是非常危險的。

其實平定朝鮮甲申政變時,丁禹廷和張成都建議出動“開濟”級或“揚武”級裝甲巡洋艦對抗日艦,因為這兩級裝甲巡洋艦航速快,火力猛,裝甲堅厚,可保必勝,對於新入役的“龍威”級鐵甲艦,他們認為其主炮火力雖強,但射速過慢,且鐵甲艦航速較慢,不利於機動作戰。但林逸青卻想檢驗一下“龍威”級鐵甲艦的實戰效能,是以堅持以“龍威”、“平遠”兩艘同型鐵甲艦為主力前往朝鮮對日艦作戰。雖然“龍威”級二艦完成了作戰任務,在國內贏得了一片好評之聲,但林逸青卻清醒的看到了這級二等鐵甲艦的不足之處,並沒有被勝利衝昏頭腦。

仁川灣海戰後不久,陳偉便給林逸青寫了一封信,提出了修改“龍威”級後續三艦設計的想法,建議將唯一的一座雙聯裝主炮塔取消,改為3座單裝炮塔,艦首設兩座耳臺,各裝1門單裝305毫米主炮,艦尾設一座單裝305毫米主炮塔,林逸青對陳偉的想法表示贊同,但出於政治方面的考慮(皇太后和敬親王、純親王那裡必要的解釋,最主要的是清流言官可能借此發動的彈劾)和經費的緊張(修改設計增加一門主炮意味著需要加錢才行),還是堅持使用原來的設計,不做任何的改動。但在購建新鐵甲艦的時候,可以將陳偉的新設想變為現實。

現在對於這位已經成了英國著名艦船設計師巴納貝的小弟子的年輕人,林逸青可以說非常倚重了。

林逸青的目光情不自禁的轉向了正挽著一個美麗的英國少女在另一座船臺下漫步的陳偉。

他已經知道了那個英國少女的名字,她叫安妮?丁尼森戴恩科特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