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而造成的王室沒落,也持續了好幾百年。
由於兩班的身份是世襲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兩班的人口也隨之而增長,於是兩班內部產生了爭鬥,這是一個兩班自身優勝劣汰的過程。朝鮮時代,嫡子與庶子的區分非常嚴格,為了控制兩班人口過快增長,自太宗大王時代起,做出了“庶孽禁錮”的規定。所謂的“庶孽”,其實是指兩班家庭中妾侍所生的後代,為了減慢兩班的人口增長速度,作為庶孽的兩班人口,淪落為脫離兩班圈子的另一個階級,稱為“中人”,不得享受兩班的待遇,而只能充當翻譯、醫官、捕校等低階基層官員。而另一方面,兩班階層為了保護自己的田產,就必然會挖空心思鞏固自己的地位,朝廷上出現了士大夫爭奪有限官職的鬥爭,後來,士大夫們個體的矛盾最後上升到門閥的鬥爭,個體計程車大夫不得不相繼加入到某個集團中謀取利益,這就形成了黨爭。朝鮮士大夫之間的鬥爭,就是由開始的僅僅是不同政見、不同理念,發展到最後的黨派林立、不斷分裂。黨派之爭愈演愈烈,兩班也在這個過程中慢慢崩潰,同時連帶著國家的不斷衰敗。
朝鮮開國不久,朱子學說的分立就已經開始出現。以功臣們為首的勳舊派,以及以堅持節氣、拒絕侍奉新王朝的在野士林派。勳舊派以鄭麟趾、申叔舟等勳臣為首,繼承了大性理學家權近的道統,聚集在漢陽一帶,故又稱為“近畿派”,是國家的統治核心。以金叔滋為首的嶺南學者,則繼承了學者吉再的道統,堅守對高麗王朝的孤忠,成為於勳舊派相對應計程車林派,又稱為私學派。這是朝鮮時代黨爭開始之前士大夫勢力的基本態勢。而這一態勢開始出現變化是在世祖大王篡奪端宗大王王位後出現。勳舊派朝臣中因為擁護世祖與否而分裂成兩個派別:以勳舊派正統繼承者自居的鄭麟趾為首的派別、以不滿世祖大王(世祖大王為世宗大王之次子)篡奪王位擁護端宗大王(端宗大王是世宗大王之孫,文宗大王之子)的成三問為首的派別。如此細分,又可以將不滿世祖大王的派別分為以“死六臣”為代表的大義名份派別和“生六臣”為代表的節義派。所謂死六臣,即指意圖推翻世祖大王、擁立廢王端宗復位的金文起、成三問、河緯地、李塏、樸彭年、柳誠源等六人,在世祖大王二年被誅滅。所謂的生六臣,是指金時習、李孟專、成耽壽、趙旅、元昊、南孝溫等六位不滿世祖大王篡位而淡出官場計程車大夫。士大夫的門閥之爭越往後就愈演愈烈,與勳舊派對立計程車林派步入朝廷之後,士大夫的鬥爭又空前激烈起來。成宗大王時代,士林勢力踏足朝廷,在朝廷急速地推行符合士林派施政理念、而與勳舊派方針利益相悖的政治改革,勳舊與士林的矛盾難以調和,最終在燕山君時代引發了一連串的“士禍”,連綿不斷直到明宗大王時代。在此五十年間計程車禍當中,屢次遭受打擊計程車林勢力,在朝廷形成朋黨,於是,士大夫的鬥爭又上升到黨爭階段。
“壬辰倭亂”時期,由於戰亂等原因,官府能夠徵召的良民減少,官軍無力負擔起整個戰場的抵抗,而不得不依靠義軍作戰。因此,對義軍的論功行賞產生,從而為賤民、奴婢從良開闢了道路。為數不少的公私奴婢和非兩班的良民,透過參加義軍而獲得官府的嘉獎,或脫離了賤藉,或步入了兩班階層。胡亂當中也有類似的獎賞原則,對建立軍功的下層人民授予高一級別的身份。另外,為了恢復戰後蹂躪的社會經濟,官府採取了賣官的措施,一批願意繳納糧食的富農,躋身於兩班行列,透過繳納糧產而晉位兩班的並不侷限於富農商人,甚至連公私奴婢、手工業者也樂於此道。後來,這種賣官制度成為了慣例,一旦官府出現經濟危機,就大量地賣官鬻爵、出售未署名的任命狀,晉身兩班成為尋常的交易,之後,兩班的人口迅速上漲,到了近世,兩班戶在總人口的比重,甚至已經達到多數,佔了六至七成左右。
一方面,下層民眾不斷躋身於兩班行列,另一方面,也有不少固有的兩班失勢,被排擠出權力中心,淪為鄉班(鄉下的兩班)甚至地位更為低下的勞動者。沒落的兩班是朝鮮王朝不穩定的潛在因素,失意的沒落兩班往往會與朝鮮王朝發生正面衝突,領導各種民亂對抗官府。
由於戰亂和饑荒,朝鮮朝政局不穩,兩班身份制的變動導致兩班人數暴增,但內部低階別兩班比例過高,於是兩班內部分化嚴重,掌權兩班腐化墮落,失權兩班沒落貧困,兩班總體的社會功能明顯滑落;兩班社會地位的下滑與中人社會地位的上升,加之在乾國的洋務運動影響下,對外開放導致新興富民階層的興起,兩班與非兩班階層間的差別縮小;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變更導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