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有一條金科玉律,即欲有效展現海軍影響力,必須先達成‘充分’的控制海洋。達成控制海洋的傳統方法在於擊敗敵方爭取制海權的手段、敵方的主力、或敵人的艦隊。今天,陸、海之間發生戰術互動,其可能性甚高。海軍武力的面對面作戰已經不一定是軍艦與軍艦的對抗。因此,我們需要有清晰的思維以辨明我們的作戰目的為何,因為作戰地點可能在陸上,可能在海上,或同時在陸上與海上。……”
“一支艦隊不應該與防衛嚴密的岸上火炮陣地面對面作戰,其中的道理納爾遜有一句話說得最清楚:‘一發炮彈就可以擊沉一艘軍艦,而對岸上的要塞發射上百發炮彈都不一定能壓制其火力。’岸上的要塞在受戰損後都可很快就修復或重建,但軍艦受重創後,則無法恢復戰力。由於較之往昔,現今陸上與海上的互動可能性大增,我們如何解釋此類海戰的基本原則呢?現今進入敵人近岸水域與其展開戰鬥已成為無法避免的事。由於戰術指揮都未在要塞前方與敵人作戰,故顯然他們的目的是在進行機動,以使固定不動的要塞無法阻止他們的作戰行動,或欲阻止他們的作戰行動將付出很大代價。我們很重視在現代作戰中能不要與要塞對抗而贏得勝利,或找到要塞的弱點而加以擊潰。欲達此一目的必須利用艦隊的機動特性與岸上要塞固定不動的缺點,而就算陸上的火炮可進行機動,但其機動的靈活性仍遠比不上軍艦。”
“當陸上的火炮射程很短時,一支艦隊可以冒險對付此等火炮,假如承受短射程火炮的打擊仍然划得來的話。美國內戰期間有太多軍艦與要塞作戰的成功與失敗的例子。北軍艦隊與南方沿岸及西部河流沿岸的要塞進行作戰的經過顯示,此型別的戰爭勝利得來不易,但勝利是取決於妥善的事前準備、時機的選擇、良好的作戰協調,而且幾乎都必須要與陸地上的友軍進行合作。”
“奪取一個防衛嚴密的港口,最常用的方法是從其後方下手。此類的登陸作戰避開了重心也就是港口,而從防禦薄弱的地方下手,從陸地上包圍港口,雖然此種作戰型態可能會造成士兵的大量傷亡,而且要花很多時間才能完成包圍作戰。登陸常常是用來支援陸上作戰的。軍艦的機動力可用以發動奇襲以奪取據點。接下來將如何,則端視岸上指揮官的智慧。”
在寫完了這篇文章之後,陳偉仔細的檢查了一下稿件,將其收好,然後起身來到了“雄辯女神”號的甲板上。
在“雄辯女神”號的對面,便是乾國新建的鐵甲艦“龍威”號。
看到這艘等於是自己操刀設計的第一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