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9部分(3 / 4)

小說:崛起之新帝國時代 作者:兩塊

女,即選入妃嬪,亦必有奪寵之憂,遂命榮昌公主各授荷包一對與末列二女,即後之珍、瑾二妃也。”

《光旭朝東華錄》:

“初五日,諭下,曰:‘茲選得副都統貴祥之十四歲女耶訶納蘭氏,端莊賢淑,著立為皇后。原任侍郎長敘之十五歲女塔塔拉氏,著封為瑾嬪;原任侍郎長敘之十三歲女塔塔拉氏,著封為珍嬪。特諭。”

光旭皇帝的大婚儀式於光旭十五年農曆四月二十七舉行,按照中土民間習俗,新郎要親自去新娘家迎娶新娘,貴為天子的皇帝自己不去,而是派使臣代為前往,因此皇家的迎親儀式也叫奉迎禮。為了遵守古代的禮儀,浩浩蕩蕩的迎親隊伍在子夜時分就來到承恩公貴祥家。

迎親隊伍到了以後,首先要舉行的是冊封禮,冊封禮就是為準皇后授予象徵皇后地位的金冊和金寶,金寶也就是民間常說的金印。這一儀式由皇帝的使節和隨行的女官完成,冊封后皇后才正式確立身份。耶訶納蘭。靜芳被冊封為德裕皇后。

德裕皇后的金寶用500兩純金打造,高10厘米,印面有14厘米見方,上面分別用渤夏兩種文字鑄造出“皇后之寶”四個字,印紐處系黃色綬帶,做工十分精美。

冊封禮結束之後,迎親的隊伍在子夜11點55分出發,前往紫禁城。德裕皇后身穿華麗的大婚禮服,乘坐黃色鳳輿的情景。迎親的隊伍經大清門、天安門、端門、午門、太和門,在3點30分抵達紫禁城的乾清宮門前。到了乾清門,才算到了皇帝的家。德裕皇后在這裡下鳳輿,有人接過皇后手中的蘋果,遞上一個寶瓶,皇后手捧寶瓶進入宮中。

中土民間有很多婚慶習俗,跨火盆就是其中之一。皇帝大婚,皇后也要跨火盆、跨馬鞍,跨火盆既有跨火驅邪的意思,又有火燒旺運的含義。馬鞍下壓兩個蘋果,諧音是平安。跨馬鞍就寓意平平安安。

皇帝大婚,皇家樂隊早已準備就緒,樂器有金編鐘、編磬、簫和笛子等,婚禮上演奏的音樂是古代宮廷樂曲《中和韶樂》。皇帝和皇后的洞房設在坤寧宮內,坤寧宮是皇后的寢宮。

光旭皇帝和德裕皇后進入洞房之後,先要坐在龍鳳喜床上,吃子孫餑餑。子孫餑餑就是餃子,餃子由皇后孃家準備,必須煮得半生不熟。吃的時候要有人問“生不生”,裡面要回答“生”,這一點和民間是相同的,它代表的含義就是皇家更盼望子孫後代權力的延伸。吃完餃子以後,接下來就要舉行合巹禮。合巹禮是中土古代婚禮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巹就是瓢,把一個匏瓜分成兩半,做成兩個瓢,新郎、新娘各端一個,喝下瓢中的美酒,就是合巹,象徵著婚姻美滿,白頭偕老。

合巹宴的結束,標誌著大婚典禮中最重要的成婚禮接近尾聲。緊接著要舉行的是一系列的婚後禮。農曆五月初二,皇帝在紫禁城內舉行朝見禮,初四舉行慶賀禮,初五、初八分別舉行筵宴禮和祈福禮。太和殿上高懸巨幅“囍”字,皇家樂隊分列東西兩邊,光旭皇帝坐在太和殿內,接受王公百官的朝賀。慶賀禮結束後,還舉行隆重的頒詔禮。頒詔禮在廣安門城樓上舉行,禮部官員把帝后大婚的喜訊昭告天下。

農曆五月十五,光旭皇帝在太和殿設宴,款待皇后孃家的男性成員和王公大臣,而皇后則出面宴請孃家的女性成員。至此,光旭皇帝的大婚典禮落下帷幕。

這次大婚,共花費銀550萬兩。其中,各種“外辦”耗費,共為105萬餘兩,佔大婚開支總額的20%左右;而由“內辦”的帝、後應用冠服、朝珠、鈿釵、金銀珠寶玉器,嬪位所用器物,皇后妝奩,以及後嬪鋪宮應用的金銀器皿等,共為銀400萬兩以上,佔總耗費的80%左右。

這些銀兩主要是從各省、各稅關指派籌解的,是從全國徵收上來的財富。雖然大乾帝國的最高統治者仁曦太后對籌辦光旭大典曾指示說:“國家經費有常,目下整頓武備,需款孔多,各省時有偏災,尤宜體念民艱,愛惜物力,朝廷躬行節儉,為天下先,該大臣等,務當仰體崇實黜華之意,嚴飭承辦各員,認真原理,不準稍涉浮冒。”但官員們的實際做法則完全相反,大婚典禮的經費,不但沒有“節儉”下來,反而逐步加碼。光旭十三年五月二十日仁曦明降懿旨,光旭大婚應需款項,“著戶部先行籌畫銀二百萬兩”,各省“預為指派二百萬兩”。半年之後,光旭十四年正月十七日總管內務府大臣福昆面奉懿旨:“辦理大婚之款四百萬兩尚不敷用,著戶部再行籌撥一百萬兩”。九月二十六日又奉旨“續行籌撥五十萬兩”。三次共籌撥銀550萬兩。

對於耗費如此鉅額銀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