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馬不停蹄的趕來回報,剛被程明打斷,此刻又繼續道:“訊息千真萬確。曹魏大軍已經進入宛城,司馬懿父子卻不見蹤影,曹真正派遣人馬四處搜尋。”
雖然宛城兵力遠不及曹真,但程明離城之時,城中尚有三萬可戰之兵,又加之司馬懿以善守著稱,怎麼可能一日便被曹真攻破?心中不由不信,乃問道:“曹真是如何攻破城池?”不僅程明心中有此一問,就連郭淮也大為不解,他奉李蘭之命進兵新野,便是有攻取宛城之意。至於方才所言不出兵之種種,也不過是知道宛城司馬懿尚可堅持數日。
李蘭自小讀三國,印象最深刻者不過諸葛亮與司馬懿,現在諸葛亮已死,只剩下司馬懿,必是勁敵。所以才會下足功夫,挑撥其與曹魏的關係,希望能借機消滅司馬懿手中的兵權。所以才再三叮囑郭淮,一定要等到司馬懿油盡燈枯的時候,才可以出兵救援,倒不是他不想取下宛城,只是怕司馬懿的兵力消耗不盡,日後又東山再起。
郭淮奉命以來無日不在考慮何時出兵為好,程明來求救之時,郭淮料得對方既然還能護送使者殺出重圍求援,必然還能再堅持段時間,是以不肯出兵。卻萬萬沒有想到,宛城失陷的訊息馬上就傳了過來。
林楊見諸人皆有疑惑之色,於是詳細說出宛城失陷的過程。卻是因為戴陵在突圍之時,被曹真所獲。曹真見到司馬懿對待叛徒的手段,乃威脅戴陵,若不肯歸降,便假傳訊息,說其已經歸降魏主。戴陵妻子親族皆在城中,一旦這訊息傳入司馬懿的耳朵裡,必然是舉族無免,再者宛城城破只在旦夕之間,戴陵只得歸降。
有戴陵為內應,且城中將士親眼見到司馬師對待年幼族弟的手段,軍心動搖,人心惶惶。在曹軍入城之後,大多不作抵抗,甘願棄械投降。於是只在一日便分出勝敗,只是宛城雖破,司馬父子卻不知如何先逃了出去,害得現在曹真在宛城大肆搜捕。
程明聽到這個訊息,不疑有他,心念主將安危,便向郭淮告辭,欲隻身前往宛城打探訊息。郭淮愛其人才,本想勸說挽留,程明卻是再三不肯,只得作罷,親自送出營寨。回帳之後,郭淮急召馬秉商議,只是兩人都不曾料到宛城如此早便被攻破,均沒有對策,只好修書飛鴿傳報李蘭。
第二百四十九章
漢中大將軍臨時府邸,李蘭一手拿著份文書,一手輕輕擊打木幾,似乎對文書上面所言之事頗有不決。桓易垂手站在一旁,眉頭也是深深緊鎖,因見李蘭良久不語,乃略微上前,道:“大將軍,朝廷使者還在門外,魏延所請之事,究竟該如何回覆?”李蘭並不回答,只是抬眼看向桓易,問道:“大哥可有教我?”桓易略作思量,複道:“遷都之事,干係重大,豈魏延一人所能決斷?彼自恃光復舊都之功,驕橫跋扈,還請將軍即刻駁回,嚴詞重責。”
當日魏延以李蘭病重為由,進言其收兵返回漢中,自己卻帶所部人馬折而西向,徑出子午谷,偷襲長安。曹魏長安之兵皆在宛城,而徐晃五萬幷州軍卻在街亭與王平對峙,不曾想到蜀軍會有這樣一枝奇兵。長安空虛,竟被魏延一舉攻破,徐晃不得不退兵潼關。長安乃西漢舊都,可謂大漢正統的標誌,魏延立此奇功,蜀漢朝堂上下皆是一片讚賞之聲。魏延自己也更是以為天下之功,莫過於己,奏請劉禪將都城從成都遷往長安,欲“還復舊都,激勵中原士民思漢討逆之心,與魏主曹睿決一雌雄”。
自李蘭以大將軍開府治事以來,蜀漢官吏奏報朝廷,所呈奏章均要一式兩份,一送皇宮劉禪,一送大將軍府,由李蘭定奪。此次魏延卻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竟不曾知會李蘭,只派使者前往成都。若不是成都蔣琬等人知道茲事體大,不敢擅專,復派人將魏延奏章送往漢中,聽取李蘭之意,李蘭只怕現在還矇在鼓裡呢。
魏延不遵號令,一意孤行攻佔長安,李蘭心中原本就有幾分不悅,只是木已成舟,不願過多斥責,卻萬萬沒有想到魏延又來這麼一出。長安無險可守,潼關有曹魏近十萬大軍虎視眈眈,若是宛城戰事完畢,只怕又要增加不下二十萬,其兵力遠勝蜀漢。長安遠遠不如坐落在“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四川盆地的成都安全,而且蜀漢擁有的土地,以荊益二州為主,成都乃益州政治、經濟中心,也更適合作為蜀漢帝國的都城。魏延作為一個征戰多年的大將,這點全域性目光總還是應該有的,卻偏偏上了這樣的一道表章,難免讓人覺得其居心叵測。桓易也對魏延此舉十分不滿,所以進言李蘭,重責駁回。
李蘭雖然心中也是這樣的想法,卻又不願意公然與魏延翻臉,只得道:“此議多半乃是姜維向文長所進,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