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董事長輸資數百萬元,以助軍需,可若他日有人借膠澳一事,煽動擠兌之風,而淮海銀行又無銀可兌,到那時銀行苦心經營之信譽,即將毀於一旦,還請董事長體諒”
陳輝德的話只令李子誠的眉頭微微一皺,然後整個人陷入沉默之中,陳輝德的擔心有他的道理,只要淮海銀行在,銀行的信譽在,自己在未來才能用“紙”去支付軍餉、採辦物資,可若是銀行的信譽沒有了,到那時,可就不是幾千萬的事情了。
“金融戰……”
儘管陳輝德沒有明確道出他的擔心,但李子誠還是知道他的擔心之處,他是擔心到時會有人藉此發動一場針對淮海的金融戰,而淮海銀行可以說又是自己最重要的,也是唯一有效的融資工具。
(第一更,五千字的大章啊嘸呼,今個雖是愚人節,無語可沒跳票啊望各位大大投票加以鼓勵)。
第229章 奇蹟
第229章奇蹟(萬字更新!求月票!)
1914年的亞洲,對於世界來說,亞洲不過就是列強角逐勢場合,是諸列強的殖民地、產品傾銷地、原料來源地,如此而已。或許亞洲還有那麼幾個獨立的國家,但事實上,這幾個獨立國家卻不過是遊走於列強的虎口之間,勉強利用列強的矛盾以維持自身的獨立。
不過,這卻不是全部,至少在亞洲還有一個真正獨立的國家,不僅如此,他甚至還在短短几十年間,從淪列強殖民地之境,一躍成為世界強國,那就是日本
日本維新圖強之路,特別是在日俄戰爭中打敗俄國,在亞洲引起強烈的反響,民族主義思潮迅猛勃興、發展,民族運動空前高漲。日俄戰爭既是日本對俄國的勝利,又是有色人種對白色人種的勝利,因此,這種勝利和在日俄戰爭過程中爆發的第一次俄國**,就給了整個亞洲以閃電一般的影響。伊朗**,印度國大黨的反英鬥爭**,中國的辛亥**等,無不是日俄戰爭後的亞洲民族主義激烈的浪花。
新興的日本在日俄戰爭中戰勝俄國,喚起了亞洲被壓迫民族的覺醒,大大鼓舞了他們反對西方殖民統治的鬥志,堅信走日本維新之路,不僅能爭得民族獨立的勝利,而且可以成為富強之國。亞洲許多國家的有志之士紛紛來到日本,在尋求政治庇護和支援的同時,亦在尋找著富強之首。
這就是日本,至少對於絕大多數亞洲人而言,日本不僅僅是一個強國,更是一個他們的效仿的、學習的榜樣。
但事實上,在由弱國變為強國的日本,此時卻面臨著外債巨大,貿易入超,赤字預算,是明治末年日本國家財政狀況窘迫的寫照。1911年大藏次官若槻禮次郎對陸軍大將山縣有朋訴苦道,按此發展下去,政府保有的硬通貨不久將消耗殆盡。造成這種局面的近因是輸出不振導致國際收支失衡,遠因卻是擴軍備戰長期壓迫財政,而國內市場又因地主制與資本制的矛盾而難以健康發育成長。這一看似無可救藥的頑症,制約著日本的發展。
1912年7月30日,統治日本長達45年的明治天皇病逝。明治天皇死後,34歲的太子嘉仁即位,改年號為“大正”,取自中國《易經》中:“大亨以正,天之道也”的句子。日本從此進入了大正時代。
一方面外債達成協議19億8000萬日元;超過同年稅收的6倍;難以支付利息;貿易繼續入超;導致硬通貨現有數額連年減少;無法維持兌換制度,另一方面同歐美列強的利益摩擦又日益增多,加上受到世界經濟危機的影響,使日本的經濟、政治以及外交陷於低迷狀態。
在這種內憂之下,為解決那看似無可救藥的頑症,日本企圖強佔滿洲乃至整個中國,以透過對殖民地的剝削和掠奪解決國內問題,並進而稱霸東亞的**更加強烈,它迫切需要再次獲得一個契機以助其陰謀得逞。
1914年6月28日,在塞爾維亞首府薩拉熱窩,射向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夫婦的子彈,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導火線。歐洲列強爾虞我詐,度過緊張的“七月危機”後,7月28日,戰爭開始了。西方的硝煙遮住了歐洲列強的眼睛,它們顧不了遠東。
訊息傳來,猶如給日本社會注射了一針興奮劑。連年逾八旬、患腦溢血臥床休息的元老井上馨都為之振奮,立即上書政府,講明:“此次歐洲的大禍亂,是對大正時代發展日本國運的天佑良機”,必須趁此“確立日本對東洋之利權”。
隨著德國捲入戰爭,歐戰於1914年8月1日全面爆發,儘管日本高層振奮非常,但是在8月4日;日本還是公開表示“嚴守中立”,因為直到此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