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部分(3 / 4)

小說:新紀元1912 作者:希望之舟

居住的巴黎東郊橫聖納旅館取走入他自己的會盟書,向清廷駐巴黎公使孫寶崎自首。”

在說出二弟的這番經歷時,湯化龍看一眼總理,卻只見李子誠笑了起來。

“鑄新的選擇沒錯,道不同不與為謀嘛!”

“而後來,二弟所為卻頗為同學同志所非議,遂與革命黨絕緣。割破孫文皮包之後,法國他是呆不下去了,如此方才去英國繼續學習海軍……”

點點頭從湯化龍的話中,李子誠似乎明白了他想要說什麼,想要表達什麼。

“害人之心常有,防人之心時時有。古往今來,如大總統那種越是自個兒人格上站不住腳的人,越是愛盯著人家的“汙點”,二弟身上的汙點……”

先是滿清,再是革命黨,隨後又是袁世凱,這……簡直就是《三國演義》中的那一位人物啊!當初深受皇恩的小湯擲臂一呼,立馬轉舵力挺革命軍的行為,已經在人事檔案上記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啦,作為新老闆,袁世凱的不放心完全有理由。

在袁看來,湯薌銘之流,無疑是手中的利器,既要狠狠地用,又要看好了,別冷不丁捅到自己的心窩裡來了,而現在這位……餘光撇見桌上的那份電報,李子誠卻是突然笑了起來。

“鑄新兄可謂是是中華民國的締造者之一。如果沒有他的的海軍,武昌首義就有可能流產;同樣沒有,民二叛亂不可能迅速平定,現在亦是如此,鑄新兄大功於國家,弟豈會不知!國民又豈會不知,世間公道自在人心!”(未完待續……)

第52章 父與子

所謂的”二次革命”由於力量對比懸殊,特別是國民黨本身的人心渙散、再加之沒有民眾支援,不到兩個月即失敗了。隨之,國內反袁勢力迅速瓦解。由於缺乏政治上的監督力量和軍事上的牽制力量,袁世凱益形躊躇滿志,決意實施他的中央集權。在軍事上,他將他的北洋軍從二次革命前後的長江以北,迅速推進到長江以南,並借”中央合法權”,不斷剪除非北洋系的南方各都督的職權。不久,除西南地區外,北洋勢力遍佈全國各地。

袁世凱為進一步完成中央集權,曾欲廢省存道,使道與中央成為直接關係。這一計劃實施的初步,就是於民國三年五月二十三日明令撤銷各省民政長,改設巡按使,並改各道觀察使為道尹。巡按使雖然在事實上是接替了原來的民政長,但在名分上則不是行政官,而是監察官,特於委任之時,由中央分別明令賦以監督財政與監督司法之權耳。此制行之既久,即可逐漸做到廢省存道。

中央集權的另一個措施,就是撤銷民政長制的同時,亦撤銷各省都督之制,無論中央與地方將領,均授以將軍或上將軍官職。在中央者上冠一”威”字,駐地方者上冠一”武”字,駐東三省者,則上冠以”鎮安”二字,並分左右將軍。中央將領威字之上,並人各冠以不同之一字,如段祺瑞為”建威上將軍”,蔡鍔為”昭威將軍”是。地方將領武字之上,亦並分別冠以各該省軍事要地之地名中的一個字,如山西將軍閻多時山的官職即改為”同武將軍督理山西軍務”。山東都督則改為”泰武將軍督理山東軍務”,其他各省亦然。山西的同武將軍的同字,是取了山西重鎮大同的一個同字,山東泰武將軍的泰字,是取了山東重鎮泰安的一個泰字。為什麼山西不取太原之名,山東不取濟南之名呢?這一字之差。其用意是很深遠的,那就是將來要讓山西將軍移節大同,山東將軍移節泰安,以軍政分地貫徹軍政分治。

而同時。北京特地設立了一個將軍府,為軍事將領之大本營。名義上各省將軍之本職亦皆在將軍府,督理某省軍務只是一種兼職,袁世凱於民國三年六月三十日的命令中即有謂”出則膺閫寄,入則總師屯”的話。其所以改行這一制度,就是要逐漸的將軍權完全收歸中央。

可以說,在袁世凱的威權之下。全中國除去西南桂湘兩省之外,幾乎全為袁世凱掌控,儘管這種掌控並不等於掌握,但至少在某種程度上,袁世凱實現了他的中央集權,當年為了對付國民黨,他撤消了國會以及省、市、縣、鄉四級的議會,給予”依託政治”的國民黨以沉重打擊。從而加強了中央集權,而在民國三年年末,其又簽署法令。重開國會以及各級議會,而這卻是為了分奪地方將軍之權。在中國沒有人會懷疑袁世凱的權術,對於精通權術的袁世凱而言,他總有辦法解決地方實力派,從而達到收權力歸中央的目的。

可是現在,一些人卻在國務院身上看到不遜於袁世凱的權謀,一個簡單的”剿匪令”把全中國各省將軍們都逼到的某個”角落”,一個不得不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