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凌不可思議地隨著神仙的視線向上看去。
黑壓壓一片的鴉群像是帶來死亡的使者,一邊“呱呱”亂叫著,一邊不停地在人們的頭頂上盤旋。
神仙說,臨仙會地動。
神仙說,這件事連她都沒有預見。
劉凌久久地凝視著臉色煞白的瑤姬,內心震動不已。
是繼續裝作看不見神仙,堂而皇之的接受著神仙“預言”不時預言所帶來的好處……
還是……
冒著被瑤姬仙女發現自己可見“神人”的危險,將天機洩露出去,救下可能在地動中傾覆的萬民?!
他究竟該怎麼辦!
☆、第173章 清淨?處?
一個地方會被選做帝都,自然不是隨便拍拍腦袋想的,除了風水好、位置顯要易守難攻,並且利於擴張和發展以外,安全也是首要考慮的問題。
泰山宗的開山祖師不是草包,相反,他是得到道門尊崇的一位有道之士,當時對高祖劉志提出在臨仙建都的建議時,其中有一項理由就是這裡地處平坦,幾百年來未曾有過洪澇,上千年未聞地動,此地宜城。
所以就算是泰山宗和元山宗的道首在這裡,也不會認為當年張致虛的結論是錯的,更別說是普通人了。
除非他憑著一國之君的身份,用極其強硬的手段逼迫人們提前預防地動,否則一旦沒有發生地動,他很可能從此被當做瘋子,更有可能就這麼被臣民所拋棄。
在這一刻,劉凌不出意外的動搖了,心中瘋狂的掙扎著。
也許只是巧合?也許就如同他所說,是有心人之人想趁著天象大變搗鬼?也許是呂鵬程的爪牙依舊藏在宮中,就等著為自己的主子報仇?
然而迄今為止,瑤姬所預言的每一件事都成了真,如果真有地動?
作為這個國家最繁華的城市,一旦地動了,會有什麼後果?
劉凌看了眼宮牆邊不安走動的姚霽,心中做出了決定。
***
不光劉凌焦心於地動的問題,同樣的問題,姚霽也在密切關注著。
地震對於古人來說,不僅僅是一場災害,更是一種上天的預示,從周代開始,地震就有明確的象徵。
“夫天地之氣,不失其序;若過其序,民亂之也。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於是有地震。”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天地間的陰陽之氣,是有平衡有序的;如果亂了,陽氣沉伏不能出來,陰氣壓迫著它使他不能上升,所以就會有地震。
這裡的“陰氣”、“陽氣”,指的正是正氣和邪氣的較量。
正因為如此,在古時候,發生地震是一件非常嚴重的事情,並不能僅僅以災害一筆帶過,哪怕小到縣裡微微有點地動,也會記載在縣誌之上,上報到朝廷,更別說大的地動了。
劉未死前泰山地動,預示著儲位空懸上天不滿,這件事就明確記錄在史書之中,成為後來數朝面對泰山震動乘機逼立太子的依據。
然而以現在的科學技術和人們的認知,並沒有人能夠把這些異常的情況和地動聯絡在一起,第一個撰寫自然格物類書籍並且將動物的異常現象和地震聯絡起來的,是一百二十年後天師道一位很有名的洪姓道人,離現在的時代頗遠。
可以預見的,這一場突如其來的災禍,即將給這位年少的君主帶來致命的打擊,已經遠遠不是“罪己詔”能夠解決得了的。
接下來的第二天,宮中依舊開始不停的出現怪事,蛇群成群凍死在磚石上已經是尋常,御獸苑豢養的幾隻防黃鼠狼的大白鵝居然飛上了樹,成夜成夜的驚叫,宮中七十二處泉眼,有不少出現發渾或者冒泡的情況,讓人不敢使用。
姚霽從烏鴉亂飛那刻起就一刻也沒有離開過劉凌,就是想知道他會怎麼處理這件事情,歷史上對這位皇帝的評價很高,她想知道他是會像他的父親那樣,在長久的重擔之下越見多疑和古怪,還是真的能做到“元平中興”,讓代國由盛轉衰,力挽狂瀾。
畢竟歷史已經改變了,不是嗎?
姚霽有些同情地看著這位年少俊朗的帝王。
他是多麼辛苦的走到這一步,剛剛登基為帝,意氣風發,正準備進行改革,未來還會成長為代國有名的皇帝,就因為裝置出現了故障……
恐怕等她的同事到了以後,整個世界都沒有未來了。
“陛下,已經有大臣開始罷朝了。”
宣政殿中,薛棣匆匆忙忙捧著一疊奏摺從外殿進來,一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