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明言過不過錦衣衛也已經是開始默默地將重心轉到了那邊去。
雖然斷斷續續的不過實際上錦衣衛一直都讓人在那邊打聽訊息。到現在為止在東北那邊活動的人是錦衣衛的就足足有好幾百人了。
不過即便是如此實際上王杲那邊的事情還並不是非常清楚原因就在於王杲那邊全是女真人外人實在是太難打聽訊息了。即便是當真找了女真人去打聽但是部族與部族之間的事情實在是很容易就讓那邊的人察覺出來了。
總而言之雖然說如今東北當真是有著張凡的不少人但是實際上對於王杲那邊的訊息並沒有打探到多少。而對於張凡而言這些人卻也並不是一點功勞都沒有的。還有就是這一次張凡前往東北雖然看起來的確是不會有什麼意料之外的事情發生但是這種事情卻是不得不防的所以這些人無形之也就成為了張凡的力量以備不時之需。
實際上從京城前往廣寧衛的話距離實在是不遠。從京城出發直接向東到達永平府之後在往東北走用不了多久就能到達廣寧衛了。不過如今張凡一行人的目的可就不是在廣寧衛了而是前往還未竣工的蘇奠堡。而蘇奠地處鴨綠江岸實際上就是以後的丹東地區跟朝鮮是隔岸相望的地方。
對於張凡一行人而言最快能夠到達蘇奠的行徑實際上是在到達永平府了之後繼續向東到達渤海邊上直接坐船然後在復州衛下船這麼一來距離蘇奠也就不過一天不到的行程了。當然這個行程的話的確是快而且甚至比起來路上要安全的多了。畢竟如今大明海禁一開不論是商船還是軍艦這發展都毫不拖延甚至於相比起來之前光知道用三寶太監鄭和當年下西洋的寶船來說僅僅是這麼幾年的功夫在造船的技術上大明又有了一些突破。
對於張凡一行人而言如果坐船定然是坐著朝廷的軍艦過去。而海上即便是還有零星的倭寇但是對於大明的軍艦來說根就不值一。反倒是路上從廣寧那邊繞過去經蓋州衛再到蘇奠反倒是要遲了好幾天不說而且陸上也相比起來海上還要危險一些。不過即便是如此張凡也是打算走陸上。
並不是因為別的原因。一來如今時間也夠並不需要那麼趕多幾天和少幾天也沒什麼分別。二來即便是陸上相比起來海上的確是要危險一些但是那也只是分析所得來實際上這一段路從京城走到蘇奠即便是跟女真去的駐地已經是越來越近了但是這一段路程卻是始終都在大明的管轄之下不會遇到什麼危險的。當然若是在路上遇到什麼劫道的那自然是不能保證。不過張凡帶著王猛和梁超手下還有十餘好手根就不怕這種事情。
而且張凡也是想要看看到底遼東如今是什麼狀況。雖然說靠著錦衣衛的打探在京城的時候張凡就已經是將現如今遼東的狀況弄得一清二楚了。但是不管怎麼說那也只不過是紙面上的瞭解而已而對於張凡來說如果不能親眼看看明白的話卻也是實在是不應該。
當然張凡倒是沒有什麼遊歷大江南北將來寫、作個史什麼的打算。但是這也並不矛盾即便是不想做這些能夠名留青史的東西但是對於所處的這一世尤其是這個時代的事情想要多看看的想法張凡這麼做也是無可厚非的。
不過更重要的是張凡這一路上也是要看看到底東北是什麼狀況。畢竟哪怕是原就對於歷史並不熟知的張凡也是知道自打從明末開始一直到解放戰爭勝利許許多多的事情大都是從這裡開始的。畢竟這裡的情形最為複雜而且相比起來四川的多民族這裡也是不遑多讓的。更重要的是這裡相比起來原更加嚴酷的環境也決定了這裡的人比較彪悍。總之這裡在這個時代也的確是張凡所要心的重點所以他想要這麼一路上走來仔細瞧瞧看。
倒是張凡的手下對於張凡的這個決定非常認同毫不反對。實際上對於他們來說如果說張凡當真是選擇了走水路恐怕他們才會覺得奇怪呢。畢竟這個時代陸路還是人們最為基的方式。
這裡倒是要說句題外話了之前過張凡並沒有寫或者作史的打算。這一點倒也不是完全確的實際上張凡也是想過這一點。畢竟生活在這麼一個年代以自己的身份知道了這些事情很難有人會不想將這些記錄下來的。而張凡也是如此。
不過張凡心裡面明白一般寫史的人當真都沒什麼好處。若是寫的太過真實了那就不能包含太多的立場須得用許多客觀的觀點來看。這麼一來的話得罪當權者那就不可避免了。但是得罪了當權者的下場……想想看司馬遷是個什麼下場。張凡雖然佩服司馬遷但是他卻不想要成為他。畢竟思想覺悟張凡可還沒有那麼高。
而若是如同朝廷的史官一般寫一迎合當代的東西。這麼一來這輩子倒是會榮華富貴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