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確定自己還是不是會如同這一次一樣這麼走運的就能避過了。
所以,這一次的事情讓朱宣圻下了個決定,一定要在朝中找幾個人才行。一旦發生了什麼事情的話,不僅僅可以提前通知他這些事情,更重要的是在朝中若是有了什麼針對他的決議之時,這些人就能夠站出來替他說些話了。而這,才是朱宣圻最為需要的。
當然,實際朱宣圻根本就沒有必要這麼麻煩。與其透過張凡的這麼敘述來物色這麼個任務,卻是還不如就將張凡拉入自己的陣營當中來的好。
自然的,朱宣圻自然是想過這個問題的。但是最終,朱宣圻還是放棄了這個想法了。最重要的是,朱宣圻明白過來,張凡顯然是不可能被他拉到自己這邊來的。
張凡身為錦衣衛都指揮使,能夠在這種改朝換代的時候,還能夠安安穩穩地坐在這個位子,也就說明了兩代皇帝,不,應該說是隆慶皇帝和李太后對於他的信任了。說起來,錦衣衛的都指揮使,在改朝換代之後,基本要麼不是馬就被換掉了,要麼就是也做不了多長的時間了。
但是,張凡卻是能夠在這種時候還能穩穩地呆在這個位置。甚至於,不僅僅是穩當了,張凡在這段時間裡面,身份地位是隻升不降。
而這麼一來,也就說明了一個問題。看來並不僅僅是兩代統治者,甚至於將來親政了的朱翊鈞,對於張凡都是極度信任的。而反過來說也是一樣的,張凡對於大明朝的統治者,也是極為忠誠的。
這雖然並沒有人說過,但是卻是一件非常容易看得出來的事情。而對於朱宣圻來說,這也是非常明顯的事情。實際,張凡這一次之所以會來這裡,也就已經說明了這個問題了。
他可是大明的親王啊,不管怎麼說,也是皇族一脈的人。且不管李太后有沒有這個權力來對付他,但是想要對付他的話,也必須要找一個她能夠信任的人才行。既然她能夠派張凡前來的話,也就是說明,李太后對於張凡是極為信任的。而反之亦然。
像是張凡這樣一種人,他自然是忠心無比的。而且張凡所忠心的物件選擇的也非常好。無論是隆慶皇帝、還是李太后、亦或是以後的朱翊鈞。他們之間全都是沒有矛盾存在的。只要張凡當真能夠忠心耿耿地輔佐他們,將來張凡的日子絕對不會出現什麼波瀾的。當然,是指他在朝政之事面了。
而張凡也自然是會明白這一點的。只要他能夠明白這一點,張凡就不可能會生出二心,這簡直等同於自毀長城了。想來只要是稍微聰明一點的人,也是絕對不會幹出來這麼傻的事情的。
所以說,想要說動張凡替他辦事,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而朱宣圻也不傻,他看明白了這一點,所以他根本就沒有這麼個打算了。因此,他現在也只有用這種比較麻煩並且委婉的方式,向張凡打聽朝中的事情,當然最主要的還是有什麼人是能夠讓他去接近,說動的,算是他為了替自己的將來做打算的。
雖然說,似乎朱宣圻現在才開始考慮這種事情,似乎是有些太遲了。但是,亡羊補牢,卻也是不得不為的事情。
而且,雖然說朱宣圻這麼打算,說起來是出自於他對於張凡如今的態度的誤解,以及對於自己的情況太過樂觀而產生的這種想法。但是,實際朱宣圻這麼想的話,也並沒有做錯什麼事情。畢竟,當真說起來的話,張凡對於朱宣圻的打算,也是根本就沒有打算讓李太后對他做什麼。而張凡也是有自信,自信自己能夠說服李太后不要對朱宣圻做太過分的事情。
也就是說,最終的話,朱宣圻或許會有一些麻煩。但是卻並不是那種有性命危險的。這麼一來的話,他現在去考慮這些問題,也是應該的了。
等到這件事情當真是過去了的話,他現在所做的這些準備也自然是不可能白費的。
而張凡,對於朱宣圻的想法也自然是有些明白的。只不過,到底張凡支不支援朱宣圻這麼做,卻也是不一定的事情。
有可能,因為這件事情的緣故,朱宣圻以後會夾起尾巴做人。野心沒有了,有的只有想要去自保的辦法。這麼一來的話,倒也是好。即便是讓他在朝中有那麼幾個人的話,那也是不錯。將來朱宣圻能夠少幾個麻煩的話,對於張凡來說也不得不說是一件輕鬆的事情。
但是,若是另外一種情況呢?萬一說,這件事情,不僅僅沒有讓朱宣圻受到什麼挫折,卻是反而讓他開始覺得,是自己囂張的程度還不夠。而將來他在朝中找到了幫手的話,會不會到時候,他又開始藉著這個機會而開始有些比之現在更加瘋狂的想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