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歲教私塾,黃忠六十歲跟隨劉主,姜子牙八十歲為丞相,我李綱九十歲辦書院,這也算是留名千古了。”
書生身子躬的更低了,道:“老師創萬世教業,定能千古流芳。”
李綱聽聞,不可置否的笑了笑道:“能讓這天下人都接受教化,與民向善是我儒家最高境界,我李綱眾生都為此而搏力,雖死而猶未悔!”
“老師現今打算怎麼做,學生願效犬馬之勞。”青袍書生恭敬道。
李綱捋了捋白鬍,道:“你先去徐家莊找到徐陽侯爵,說明老夫已將書院事宜結合他的要求完全寫好,讓他與老夫一起請求面聖,將這書院辦起來。”
“學生遵命。”
(感謝聳高的家的打賞!拜謝!)
第六十四章趙老漢蓋書院
趙老漢本名趙豐收,是土生土長的山東人,家中祖傳工匠蓋房,大業年間,山東大旱,趙老漢跟著鄉親們一同逃難到了幽州,幽州刺史章澤天治理有方,下令開墾荒地,收拾災民,只要願意墾荒的災民,都能獲得五畝的永業田,還有十五畝的租田,這一下,趙老漢算是有了安身立命之所,逃難的時候自己和兒子兒媳走散了,只有一個年幼的孫子和自己相依為命。
二十畝的田產對於老漢與孫子二人已經綽綽有餘,雖然土地貧瘠糧產較少,但維持溫飽已經足夠。
可惜好景不長,隨著烽火再起,天下大亂,隋煬帝的暴政最終引發了天下百姓的反抗,豪紳漸漸蠢蠢欲動,一開始只是搶一些新來戶的土地,逐漸發展到強買強賣墾荒人的墾荒地,劉老漢那十五畝的租田就很不幸的被地主給強行簽字畫押給低價買走了。
這一下趙老漢的日子頓時難過起來,僅僅那五畝的永業田產出的糧食,連喂孫子一個人都不夠,照這麼下去,只能賣身為奴,給那些地主們種田。
幽州太守章澤天也是人中龍鳳,急投明主,休書一封,支援關中李淵部,並且招兵三千,安穩各路反王,一面支援關中李淵部隊,結果章澤天果然站對了隊,李淵最後終於登基稱帝,大封功臣,其中幽州刺史章澤天就被連授爵位,官升一級,任命為幽州太守,繼續管理幽州事宜。
隨著新王登基,劉老漢的日子又好過了一些,二十畝永業田是新王規定,同時還有八十畝的口分田,這一下田地多了雖然讓人欣喜可也愁人,因為根本耕不過來,趙老漢家中又沒有耕牛,每年收租八十畝的租子也是負擔不起。
但是法令就是法令,多一畝不多,少一畝不少,八十畝的租子,明年就是要交。
累死累活好不容易伺弄好了八十畝田地,辛苦了一年,交租的時候很是不捨,一麻袋的糧食都是自己一年到頭辛苦種出來的,到現在就要交給衙門了。
這樣的日子又過了七年,自己那五歲的孫子如今也長成了十二歲的壯小夥子,趙老漢原本才四十五歲,只不過多年在地裡勞作讓他看起來很是顯老,看起來就像是個六十歲的老人一般。
這些年趙老漢憑藉自己的勤勞和自己祖傳的蓋房手藝,為十里八鄉的相親們蓋房子,贏得了一致好評,也深受鄉親們的愛戴,趙老漢覺得這輩子活的值了,唯一的期盼就是能在有生之年看到孫子能結婚生子,光耀趙家門楣,這輩子活的就夠了。
可是趙老漢雖然為人和藹,但是比較木訥,這麼多年,誰家有個天災疾病的,都送去不少錢財,所以這麼多年倒是沒有多少積蓄,家中窮苦,雖讓孫子長相不差,但也沒有女方家裡能看上。
這就讓趙老漢有些焦急了,孫子的婚事是自己一輩子的心願,要是因為沒錢結不起婚,不能給老趙家傳宗接代,趙老漢就是老趙家的罪人,死後都進不了祖宗祠堂。
於是趙老漢開始學著攢錢,不過錢哪裡是這麼好攢的,從地裡刨食的農民哪能存到什麼錢,每年只有去當府兵,訓練的時候才能拿到一百文錢的工錢,平時的糧食都不太夠吃,別說存了。
正當趙老漢焦急的時候,村長找上了門,村長以前受過趙老漢的恩惠,他媳婦臨產的時候就是趙老漢幫忙拉車到城裡接生的,所以一直想找個機會報答趙老漢,這一次終於遇到個機會。
“豐收啊,這幽州城現在正在招水泥隊,聽說是那幽州徐財神下令招的,太守大人親自批准的,你的手藝這麼好,一定可以進去的,到了裡面聽說一個月的月錢五貫,這幹幾個月你孫子就夠錢堂堂正正的娶個小康家戶的媳婦了。”
趙老漢聽著有些發矇,愣了一會才道:“村長啊,一個月多少月錢?”
“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