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部分(2 / 4)

小說:獵鬼檔案 作者:曾氏六合網

書李東陽說:“朕聞龍生九子,九子各是何等名目?”李東陽竟然不能立即作答,退朝後七拼八湊,拉出了一張清單呈與明孝宗,上面分別是:趴蝮、嘲風、睚眥、、椒圖、螭吻、蒲牢、狻猊、囚牛。

不過再看別的,發現民間傳說之中的龍子卻遠遠不止這幾個,像狴犴、貔貅、饕餮等等都被傳說是龍的兒子,而我得到的那些記憶碎片裡,卻是、螭吻、蒲牢、狴犴、饕餮、趴蝮、睚眥、狻猊、椒圖這九子。

看來真如同半天河曾經所說,其實所謂龍生九子,並非龍恰好生了九個孩子,而是用九來表示極多,而切有至高無上的地位。

再向下繼續漫無目的的翻看著,忽然看到了一個典故,倒是吸引了我的注意了……

典故里如此說,相傳,劉伯溫本是玉帝身前一位天神,元末明初之際,天下大亂,狼煙四起,戰火紛飛,饑荒遍地,民不聊生,。

玉帝不忍看萬民疾苦,令劉伯溫轉世輔佐明君,一定天下,造福蒼生,並賜予一把斬仙劍,可號令四海龍王。

可是身為龍王,事務繁多,無暇分身,因此便派出了自己的九個兒子,既、螭吻、蒲牢、狴犴、饕餮、趴蝮、睚眥、狻猊、椒圖。

此龍之九子個個法力無邊,神通廣大,他們跟隨在劉伯溫身邊征戰多年,先是為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而後又助燕王朱棣奪得了皇位。

當它們以為功德圓滿準備返回天庭覆命之時,明成祖朱棣這個野心極大的帝王卻還想將它們永遠的留在自己的身邊,為其所用,不但可以安邦定國,更可以開疆擴土,雄霸天下。

於是明成祖朱棣便借修築紫禁城為名,拿了劉伯溫的斬仙劍,妄想可以號令九子,哪知九子頓時呼風喚雨,大發雷霆。

但是明成祖朱棣心機過人,他見斬仙劍震懾不住九子,便定下一計,對龍之九子的老大說道:“朕知道你力大無窮,能馱萬斤之物,如果你能馱走這塊先祖的神功聖德碑,我就放你們走。”

一看那聖德碑原來只是一塊小小的石碑,便沒放在眼中,毫不猶豫的馱在了身上,但是卻發現自己就算用盡法力也是寸步難行。

原來,神功聖德碑乃是記載“真龍天子”生前一世所做功德之用,公德乃是無量的,又有兩代帝王的玉璽印章,有鎮壓四方神鬼之能。

其他八子見大哥被壓在聖德碑下,便不忍離去,決定一起留在人間,但發誓永遠不現真身,於是明成祖朱棣雖然用計留住了龍之九子,但得到的卻僅僅是九個塑像而已。

而後劉伯溫得知此事,也憤然離朱棣而去,脫離肉身重回天庭,明成祖朱棣後悔莫及,為了警示後人不要重蹈覆轍,便讓九子各司一職,流傳千古。

雖然這只是個民間傳說故事,而傳說故事大多經過弄墨渲染,太多地方都是添油加醋,與事實大相徑庭,但是卻總讓我覺得這傳說故事裡的某些情節與我腦海中的某些影像碎片可以重合,或者說可以聯絡到一起去。

但是說實話,我這人一直對學習就不感興趣,雖然上中學的時候歷史一科還是學的不錯,但是當時並不注重這種小科目,只是為了應付考試得分而講課,裡面講的東西也不仔細,而到了中專,壓根就沒有這門科目了,於是我也從對歷史的興趣上轉入到了遊戲和網路上,所以對這故事裡提到的劉伯溫和朱棣這兩個人最多就是聽過個名而已。

於是我只能繼續搜尋劉伯溫,嚯,好傢伙,又是一堆讓我眼花繚亂的文獻記載,上面介紹道: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漢族,字伯溫,青田縣南田鄉人,故又稱劉青田,元末明初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勳,明洪武三年(1370年)封誠意伯,故又稱劉誠意,明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諡號文成,後人稱他劉文成,文成公。

劉伯溫通曆史、曉天文、精兵法,他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伯溫為:“吾之子房也。”

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

然後下面就是他的一些生平事蹟,什麼年少好學啊,仕途之路啊,蟄居隱退啊等等等等,太長了,我是真心的看不下去啊,而且這文獻上的東西往往和事實也有著很大的差別。

於是我最小化了劉伯溫的網頁視窗,重新點開一個網頁繼續搜尋朱棣,上面又介紹道:大明成祖朱棣(1360年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