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只是想打破原來的封建制,但要真正吸引名士大儒的目光,就還得提出自己的觀點。
王奇的思想是自由主義,他的政治主張是君主立憲制。
王奇並沒有想過要廢除君主,實際上,在現在這個時期,已經經過幾百年儒家文化薰陶的大漢,沒有君主那是根本不可能的。至於王奇本人,他還想當皇帝呢,怎麼可能會提出廢除皇帝這種觀點呢。他這樣宣傳“立憲論”就已經是極點,讓他宣傳“民主論”,他可不想讓後人說他出爾反爾。
作為自由主義的和君主立憲制的共同點,就是要求有代議(表)制度。而王奇就是想在將來,在保持君主存在的情況下,同時實行代表制。實際上,儒家的學說中,也有相應的代表觀點。如果王其此時提出實行代表制,應該不會產生大的反對。但是王奇發現,儒家學說中所隱含的關於代表制度的主張與自由主義的代表制度的主張有著重大的差異。
自由主義的代議制度,它的形成和發展是基於利益的表達和政府對這種已表達的利益的滿足。當年英國有《大憲章》和“沒有代表不納稅”的口號,促使當初的英國國會在君主和民間的利益互相滿足的基礎上建立起來。因此,它是一種以利益為基礎的代表制。即每個人是自己利益的最佳看管者和照顧者,自己是實現自己利益的最好手段,而不能指望他人。自己一旦有利益要求就應主動加以伸張,必須透過自己的努力來加以實現。
但是儒家的代表理論卻基於這樣一種假設,即明君賢相所具備的美德和知識能夠“代表”民間的利益要求。它可以稱為賢能代表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