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便是李雲所知道的東西,對於後世某棒子國叫囂的所謂祖先,曾在網路上參與過辯論的李雲很清楚,大量的事實以及科學考古研究證明,真實的古高句麗民族早在南北朝時期就已經徹底的完全的融入了漢民族,成為漢民族的一部分,這一點毋庸置疑!
至於棒子所說之高句麗,其實壓根也不是真正的高句麗民族,唐代高麗王國是遼東漢人叛徒所建立的,而且也並不叫高句麗。而是叫高麗。對於棒子們地YY,李雲只能說,人不能無恥到這個地步!
而李雲在翻閱了大漢國曆代遼東,遼西郡守關於對高句麗民族的研究和報告後,他再也不想也不需要對這個古老的民族動武了。
原因很簡單,根本不需要他動用武力,只需要大漢天子的一旨詔書。這個一直以來居住在遼東附近的民族以及他的數萬鐵騎就將成為他李雲的力量。
按照歷代郡守詳細的報告,高句麗這個遊牧民族一直以來受到了來自他北方的強力民族扶余的打擊。
有道是一山不容二虎,在漫長的長白山和廣闊的草原上,這兩個民族已經撕殺了數個世紀,雙方的戰爭已經達到了不死不休的地步。
而靠近大漢遼東和樂浪郡的高句麗人。卻偏偏的和所有的遊牧民族不同,他們堅持認為自己是被周天子驅逐的罪民,現在周王朝倒臺了,因此他們在大漢成立之初就一直不懈的努力著向遼東當地大漢官員表達了強烈的要求迴歸中原的決心,他們認為幾百年過去了,他們祖先的罪責已經成為過去,因此大漢應該按照五服體系中侯服的待遇將他們接回中原。
但是此事在被當地郡守直接上報給大漢天子後,出於避免刺激強大的匈奴。以及另一個遊牧民族扶余的考慮,歷代天子只好按下不發,卻悄悄命令遼東和樂浪郡官員好好對待這個心向大漢的民族。按照天子的指示,大漢國邊境的駐軍對於這個民族十分友好,多次開放邊關允許他們進入城市中躲避嚴寒,並在災荒年月多次接濟這個民族。
這樣一來高句麗的歷代單于更加心向大漢,這些年下來,在樂浪和遼東兩郡內甚至遺留了大量不願意回到草原的高句麗人。
在竹簡中蹲了幾天,徹底的弄清楚了高句麗是友非敵這個事實後,李雲興奮的直接衝進劉徹的寢宮,對劉徹揮舞著手中的竹簡奏道:“陛下。臣還有一個條件,請陛下務必答應,只要陛下答應,那麼朝鮮指日可平!”
劉徹不敢想象地看著完全沒了以往冷靜的李雲如同一個揀到最心愛玩具的小孩子一般,心裡偷偷的笑了,若不是他現在已經是九五之尊,大漢的天子,恐怕他早就跑上去搶了李雲手中的竹簡了。
劉徹停下正在構思新賦的筆,對李雲笑道:“卿何事如此高興,快快說與朕聽,朕聽了後再做答覆!”
李雲將事情完完整整的說出來,最後奏道:“臣懇請陛下下旨,安撫此心繫大漢之族,這樣即可昭顯吾皇仁德,四海歸心之勢,又可不費吹灰之力,憑空得到數萬精銳,此於大漢百利而無一害之舉!”
劉徹聽了,臉上喜孜孜的,扔下手中的筆道:“此誠天助大漢!”
隨即奮筆寫下了一道詔書,交與李雲,著他前往高句麗族中宣讀,這道詔書中,劉徹先是大大的讚揚了高句麗不忘祖先的優良品德,接著封高句麗王為護遼東將軍,品秩五千石,這便相當於一名御史大夫的品秩,更封高句麗王為遼東侯,世襲罔遞,若不是高祖皇帝遺訓,非劉姓不得封王,恐怕劉徹就直接賞下一個遼東王了。
但是在詔書的最後,劉徹暗示說,假如高句麗一族表現的好的話,那麼劉徹並不吝嗇賜其王為劉姓,這就意味著高句麗的王極有可能成為大漢歷史上高祖皇帝滅英布後第一個非宗室弟子而為諸侯的人。
李雲得了詔書,自然信心滿懷,此去遼東之行,成功已經在握。
而劉徹更加高興,他認為他登基不到一個月,就將有一個蠻荒之族歸附,這對於劉徹越來越尖銳的侵略心理來說,無疑是一個大大的鼓勵。
君臣二人四目相對,彷彿又回到了一年前親密無間,如兄弟般的時候。
…………
四日後,李雲帶著衛青,李敢以及公孫鰲在數百名精心挑選的禁衛軍士兵的保護下,踏上了奔赴遼東上任的道路。
在這之前,臨邛的一切事務他都已經交託給楊謀管理,囑咐他在明年開春的時候至少為李雲的遼東建設準備好人力和物資,當然清單得李雲到了遼東實地考察後才可列出。
另一方面,自然是商會的問題,這次李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