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軍臣單于讚譽為烏恆第一勇士的偏延。
偏延的年紀與步度根只差了三歲,十年前烏恆騎兵大破鮮卑時,當時才十七歲的他就親自領軍與鮮卑人較量過,當年那一場戰爭本是烏恆人一勞永逸解決鮮卑的最好時機,可惜當時的機會因為步度根巴結上軍臣,並認為義父從而爭取到匈奴介入而告終。
現在烏恆的機會再一次來臨,這次若可幫助伊稚邪得到單于位,那麼作為大功臣,烏恆人吞併掉鮮卑應該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偏延如是猜測。
可惜他只是一個戰士,並非政治家,他永遠也不會了解走狗烹,良弓藏的意思。
就在鮮卑人和烏恆人在落日草原附近磨刀霍霍,準備大開殺戒的時候,大漢國的朝堂上已是亂成一鍋粥,自大漢成立以來,匈奴從未有過如此反常的現象。
本來各邊關守將早在去年下雪之時就拼命砍伐周圍樹木,全力趕製各類守城武器,從士兵到將軍都咬緊了牙關,作好了惡戰的準備。可是匈奴人在大災過後居然沒有立刻回軍攻擊,要有也只有幾個不疼不癢的小兵在長城外晃悠著腦袋。
這令大漢的將軍們直覺的感到有點詭異,心知匈奴定是發生了什麼事情,因此都在奏章中隱隱約約拐彎抹腳的提出來,含蓄的告訴朝堂上的大臣們,匈奴鐵定發生大事了,不是單于死了就是爆發了內戰。
李雲則援引大量偵察事實說話,他告訴劉徹,匈奴人不是肯定,而是一定發生了內戰,因為這場內戰李雲曾記得在電視上播過,主要經過是伊稚邪不滿軍臣封其子於單為左賢王,而不是他引起的。
戰爭的最後勝利者,自然是伊稚邪,因此基於這些事實,李雲告訴劉徹,一旦證實了匈奴內戰的訊息,那麼便立刻著手準備援助軍臣單于,幫他減輕點壓力,也好讓匈奴的內戰一直打下去,匈奴人的血一直流下去。
對於這樣露骨的辦法,劉徹很是讚賞,但是似這樣重大的事情,並不是他可以獨力決斷的,在這之前,必須至少得到太皇太后的支援。
而長樂宮中的太皇太后,在看了李雲的建議後,虔誠的信仰著黃老無為之學的她,無法認同這樣一份有為的奏摺,計劃被迫流產,李雲不得不去再想想其他辦法,以不用中央批准,直接繞過內閣和太皇太后,對匈奴軍臣單于進行援助。
……
第一第二十四節 落日草原之戰
偏延的烏恒大軍其實根本沒有分軍,熟悉鮮卑人作戰習慣的他,早在到達落日草原後,就立刻著手設下了一個大圈套,他主動放棄了綠洲的控制權,只在那裡留下了基本的守軍,他命令這些留守者,務必把聲勢弄到,迷惑任何前來偵察的鮮卑斥候,而他則帶著主力騎兵二萬多遊蕩在落日草原附近,尋找戰機。
機會終於來了,前往綠洲偵察的鮮卑騎兵,按照常理估算烏恆人的大帳,從而得出軍隊數量,卻不知,狼早已出獵,一張無形的大網正在張開。
三月十二日夜晚,月光皎潔,在寬闊的草原上,人們的視線並未受到夜晚的影響,鮮卑右賢王步度倫領著他的一萬鐵騎,悄悄的前進著,他們的目標是二十里外的烏恆目標,按照斥候的情報顯示,那個綠洲的烏恆人至少在二千以上,一萬對二千,可說是有著絕對的壓倒性優勢,而對於鮮卑的勇士,步度倫一向很有信心。
十年前,烏恆主力奔襲鮮卑單于庭,一戰而下,鮮卑駐紮在單于庭的守軍僅僅有不到三百人突圍,其餘盡皆戰死,若非匈奴插手其中,恐怕現在的鮮卑早已不存在了。
也正是因為那場戰爭過去並不久遠,深深紮根鮮卑人骨髓中的恥辱與仇恨正是最旺盛的時期,強烈的民族榮耀感與使命感註定了鮮卑與烏恆永遠不可能同侍一主。
步度倫和他的騎兵一想到不久就可親自割下烏恆人的頭顱,並拉開鮮卑民族的復仇之戰的序幕,一個個都很興奮。再沒有比可親自殺敗烏恆人更可讓鮮卑人來的興奮了。
雖然這場戰爭,完全是為匈奴人而戰,爭奪的也並非是攸關鮮卑核心利益的落日草原,但是由於得知對手是死敵烏恆,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鮮卑人現在計程車氣遠比在匈奴各部高漲。
“報……!”斥候兵拖著長長的聲音,從馬上躍下,跪地道:“回大王,發現鮮卑騎兵!”
“哦!”烏恆王的親弟弟,烏恆族目前第一順位繼承人,偏延大喜,急急問道:“方向,數量,後面有無跟隨者?”
那斥候答道:“報大王,鮮卑騎兵約有萬人,正沿著草原向東北方前進,後面並無尾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