幣鑄造方法。
自戰國以來,錢幣的鑄造方法便一直是以石範為主,石範按照李雲的理解其實就是石制模具,到大漢國建立後,高祖皇帝下令“即山鑄錢”,“聽民放鑄”以迅速恢復生產,增加國力,各地富豪紛紛加入到這個鑄錢俱樂部來,石範以超低廉地價格,可使用多次的便利性而受到人們地青睞。
但與此同時。帝國的官錢鑄造業卻走上了孑然相反的方向,官府鑄錢一般以銅範鑄之,並採用了當今最先進的疊鑄技術,使得官錢的價值遠遠超出了私錢,但也因此造成了目前一官錢相當於四個私錢的尷尬局面。
但是私錢的便利和暴利性卻又使得官錢流通不便,因此孝文皇帝在位時曾下令廢止過私錢鑄造,改鑄三誅錢,但是效果並不理想,各地諸侯也拒絕配合,因此這個政策最終名存實亡。
現在舊事重提,中央政府的威信與權利卻已不是當年孝文皇帝時期可比,當時的大諸侯現在已經消失,帝國的軍隊足以鎮壓一切諸侯地反抗。再輔以嚴厲的法令和政策,李雲相信,新貨幣必不會受到太多明裡的阻力,而他至少也可以歷史上統一貨幣的第一人,名垂青史。
但是很明顯,榮耀越高,責任便越大,新的錢幣不僅僅關係到李雲的政治前途,更關係到未來大漢國的經濟民生,這是絕對不能出半點差錯的!
所以幾日來,李雲一直窩在落腳地,寸步不出,埋頭於資料之中,白天有空就找來長安鑄錢作坊的負責人進行詢問,對一些不明白的問題進行請教。
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李雲漸漸的失去了原本的雄心,因為技術上的困難便如一付沉重的枷鎖,鎖著他的脖子。
鑄錢業的技術實在是太落後了,要想在幾乎是技術荒漠的現在發展出一套有效的簡單的廉價的防偽技術是如此的艱難。
李雲想過用人物肖像,製作一種類似袁大頭的錢幣,但是帝國卻沒有精通精密雕刻的人才,而且在操作上這種技術擁有著太多的不現實性。
李雲也想過用鑄造出一種重量達到私錢一倍的新錢,這樣一來私錢的鑄造者必然不敢仿冒,因為誰仿冒誰吃虧,這種方法是屬於典型的政府吃虧,百姓得利。
但是問題隨之而來,那些私錢是不會出現了,但是這種價值遠遠高於錢幣本身價值的錢,必然會引起無數人的蜂擁搶購和搜刮,帝國財政用不了幾天就必定崩潰!
李雲有時候真想撂挑子不幹了,辭職回到臨邛,與紅顏知己相對而飲,因為這些問題實在是太令人煩惱了,沉重的壓力像一巨石一般壓的喘不過氣來。
幸好,隨著時間的流逝,太皇太后的壽誕到了,這意味著李雲可暫時走出房門,緩解下緊繃的神經!
第一第十二節 平陽候病危
六月十七,太皇太后大壽,來自帝國各郡,各諸侯國的祝賀如潮水般湧來。
江都王,淮南王,衡山王,長沙王,廣川王,齊王,吳王等宗室血脈較近或者實力較強的諸侯紛紛進京祝賀。
而其餘公侯貴族也自是絡繹不絕,一時間長樂宮中,人滿為患。各派系諸侯貴族紛紛聯袂到賀,這鐵一般的事實和規模空前龐大的祝壽團,毫無疑問的告訴大漢國所有的派系和官員,現在大漢國最終的決策權依然掌握在居住在長樂宮,日日誦讀黃老之書的老人手裡。
劉徹雖說已經親政,而且擁有了獨立罷免官員,發動小規模戰爭的權利,但是類似對匈奴作戰,以及錢幣改革,官僚制度改革等關係到國策和民生命運的決策權卻依然被長樂宮所控制,即使是劉徹,他也沒有那個力量與長樂宮抗衡,更別說其餘。
所以李雲也很請楚,即使他真的拿出了一套目前來說,完美的金融制度,在長樂宮的主人沒有西去之前,是不可能透過的!
很顯然的,劉徹與他都只是未雨綢繆,為將來的大變革做準備,至於現在,一切都不過是空想而已。
唯一值得李雲慶幸的是,由於劉玫的原因,太皇太后一直以來對他充滿了冒險和激烈的舉動裝作看不見,似乎不予理會。
否則若換了他人,在草原上如此積極主動的主張攻擊,更以實際行動攻擊過,那麼等待那人的也只有調回長安,甚至直接罷免一途。
所以,現在李雲的重點不是如何改進錢幣。完善金融體系,更不是揮軍草原,直接參與匈奴內戰。而是與太皇太后搞好關係,藉助劉玫的影響,使得這位帝國權利最大的強勢老人,至少不反對他所進行地事情。
而太皇太后的精明是毋庸置疑的,這位曾在呂后身邊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