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無法得到他人尊重的。
所以即使月氏人不來交易,這批軍火也一件都不能動。
這無疑令李雲難受至極,要知道這一兩個月,他派親漢的高句麗部落打著走私商人的旗子,用一些老舊的青銅兵器,與鮮卑,烏恆兩族大做買賣,月交易的兵器數目就達到了數千件,換回奴隸三千多,牲畜二千多頭,極大的促進了遼東經濟的發展。
而且看樣子,一個月幾千件兵器,遠遠不能滿足交戰雙方的胃口,據跟隨高句麗人一起交易的遼東官員回報,甚至有匈奴大貴族親自出席了交易儀式,看樣子,戰爭雙方都在暗中積蓄實力,等待來年的決戰。
而這些青銅兵器,卻無疑是草原上最犀利的武器,雙方似乎都明白,幕後真正的交易黑手是漢人,但是由於冬天的來臨,他們根本沒時間訛詐,現在每一秒鐘的整合和積蓄的時間對於他們來說都無比重要。
因此雙方都提出了全面壟斷軍火售賣的建議,為此開出的價格,令李雲難以拒絕。好在高句麗人夠狡猾,只答應雙方提高交易武器的數量和種類,避而不談其他的事情。
隨著高句麗人實力的膨脹,其新進加入的部落也出現了巨大地武器缺口。對比其他部落的青銅兵器,那些剛從匈奴地區遷徙過來的部族的兵器,無疑顯得相當原始以及落後。
幾經輾轉,這些部落自然也就都知道了這些鋒利的兵器來自哪裡,價格多少,於是他們也紛紛加入到大漢國淘汰軍火購買者的行列。大量帝國庫存地兵器不斷從各地運來,又不斷的從遼東買往草原上,大漢國積極的幫助著草原上各大小部落實現武器青銅化:
僅九。十兩個月。遼東城一共向草原上地各個部落出售了一萬四千把青銅劍,兩萬支戈以及三萬塊盾牌,其餘零散兵器萬餘。
這些兵器換回了優質戰馬三千匹,注意,這些可不是普通地戰馬,而是重灌騎兵的專用戰馬,它們都是匈奴人世代馴養和選種精心培育出來的,在大漢國屬於極少見到的優質良馬。
更難能可貴的是,其中居然還有純種的蒙古馬。公母都有,這可把李雲樂壞了。蒙古馬雖然看上去有些矮小。也沒有其他戰馬那麼的好看,但是它可是非常的耐騎。無論是嚴寒還是酷暑,蒙古馬的耐力遠超其他馬種,是非常優良地輕騎兵用馬。
可笑的卻是,匈奴人似乎看不起這些矮小地戰馬,將它們當成贈品送了過來,看樣子,即使是大草原地主人,也並不見得對自己草原上的東西瞭解通徹。
李雲自也樂得多了一個好馬種,立刻就令人好生照看那幾批蒙古馬,準備著專門開一個馬場用來馴養和培育蒙古馬。
除卻戰馬,尚還換來了奴隸四千多人,牛羊萬餘頭,得了這些物資,李雲將奴隸派去開墾土地,牛羊轉手賣給了商人,換來了重新鑄造相同數量清銅兵器地財富。
這個軍火販賣的生意,確實是暴利,只是很可惜啊,由於運輸方面的問題,帝國各地囤積的大量老舊兵器不能及時的運送過來,而目前遼東堆積在倉庫中的兵器,|Qī…shu…ωang|卻又由於誠信的原因,而不能動用太多,否則到時候月氏人上門了,卻沒有兵器交易,那豈非是徹底的丟了面子。
針對目前遼東道路嚴重限制貿易的問題,李雲不得不將眼光投向海洋。
雖然說目前帝國的遠洋航海技術以及造船技術相對餘其他科技,可說是相當的落後,但是不管怎麼說,至少有一點可以肯定,那便是水軍已經出現了標準的戰船以及運載量達到數千斛的大船,樓船技術也已經得到普及。
由於調來遼東的軍人大都是淮南人,他們基本上都是從小在江邊長大,甚至還有不少本身就是水軍士兵,熟悉操縱船舶,唯一欠缺的便是海洋氣候條件下的航運。
但是這個並不是問題,在秦代,就已有徐福出海的歷史,這充分證明了目前的船舶可有效的在海洋行駛,並具備了初步的抗風浪能力。
海洋,是帝國的未來,這一點李雲始終保持著基本的認識,雖然到目前為止,帝國的主要威脅以及戰爭將發生在陸地上。
但是毋庸質疑,一個強盛的帝國,需要一支強大的海軍來維持自己的海洋權益。
而且目前來說,遼東的收支基本平衡,也有充足的免費勞動力,再加上帝國中央的財政撥款,足夠支援李雲的海軍建設計劃了。
建設一支擁有龐大的海軍,意義是深遠的,首先,海船註定了它擁有龐大的運輸能力,帝國的兵力可有效的沿海洋迅速的投入到戰爭的中心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