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最後劉徹不得不各打五十大板了事。
雖然他手裡依然纂著李雲上書的組建商業部門進行專門管理的建議,但是要在目前這種政治氣氛下透過一個專門管理商人的部門卻是猶為艱難的。
帝國的大臣與貴族可以接受一個對商人徵稅的法令,但是他們絕不會接受一個專門獨立的商業管理部門,因為這對於出身門閥或者貴族以及農民的官員來說,這絕對是一個侮辱性的行動,帝國的傳統守舊力量,並不是一日一夜間就會轉變態度的。
等待,耐心的等待,這是劉徹唯一可做的事情,或許他真的已經走向了成熟,否則若換了以往他的脾氣,這個建議恐怕早拿出來在內閣議論了。
第一第二十九節 新的形勢(中)
九月十一,從遙遠的淮南國奉命移駐遼東的七萬大軍沿著遼西#道狹隘的走廊,抵達最終的目的地——遼東城。
此時歷時整整一年的遼東城防體系初具規模,堅固的城牆,寬達一丈多的護城河,城牆上方密密麻麻的守城器械,無一不使這批淮南國的精銳士兵生出極大的自豪感。
被淮南王委任為都騎都尉的年輕將軍雷被騎跨在戰馬上,在他的身後是全部的七萬淮南士兵,這是帝國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軍隊調防。
老實說,淮南國地處南方,其軍隊的主要作戰任務是山地與丘陵作戰,以及攻打擁有堅固城防體系的堅城,而且歷史上南軍北戰,本就在身體素質以及水土上有著極大的不適應。
綜觀歷史上,無論是秦,漢,南北朝還是唐宋,南北士兵的交鋒始終以北軍的勝利告終,因此在某種程度上,李雲還是有些擔心的。
帝國調防一支如此規模的軍隊,所需要付出的不是一點半點,首先為了令這批士兵安心上路,帝國財政為此撥出了高達一千萬錢的安置費用,用以支付給士兵的安家之用。
其次,帝國七十年來休養生息,南方主要產糧地區的人口也分別都有顯著提高,在某些繁榮地區,甚至已經首次出現了地少人多的尷尬的局面。
而在帝國的北疆,則是一片千里蕭條的景象,由於匈奴的威脅,以及北方的氣候原因,這一帶地區的人口遠遠不如南方,譬如在遼東這塊擁有著數十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上,大量的肥沃土地處於荒蕪狀態,在後世東北的糧食產量足可滿足國家一半的糧食需求,而現在由於人口地關係,也由於大量荒蕪的土地。以至於這個本可成為帝國糧倉的龐大郡縣,年平均產量不過七十萬石,就連遼東軍隊的日常用糧都不能滿足。
試想一下,一支八萬規模的軍隊,包括戰馬等一日耗糧少說也在萬石左右,而遼東一年的總糧食產量卻只有可憐的七十萬石,僅僅夠駐軍兩個月的食用,其餘軍糧就得從內地運輸過來,但是從內地向邊關運輸補給。這對於帝國財政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負擔。
僅僅以帝國去年從太原向上郡地後勤運輸來看,每年帝國至少必須為此承擔上千萬錢的後勤費用,這還是由於太原距離上郡較近,以及上郡地區本身的糧食產量就可滿足當地駐軍六成的缺口。
而從太原向遼東運輸軍糧的話,以一頭牛負重十石計算,每年遼東軍糧需求至少在三百萬石,那麼就需要一支擁有一萬頭牛的運輸補給隊,每年進行三次以上的運輸。這還必須扣除掉後勤部隊自己在路上的吃喝用度。
這意味著,運輸補給隊每年必須至少多運輸一次後勤補給。也就是帝國每年給遼東地後勤運輸量至少在四次以上,總運輸量必須在四百萬石以上。
這還只是糧食方面的耗費,並不包括戰時地其餘物資補給。
所以假如這種狀態不能得到改變的話,那麼根本不需要匈奴動手,帝國自己就會被漫長而繁雜的後勤給拖跨。
歷史記載,漢武帝對匈奴戰爭時,帝國為此動用了數十萬民夫對衛青霍去病的大軍進行補給運輸,但是如此龐大的後勤運輸隊,本身就是一個龐大的消費群體,通常當物資運送到前方軍隊手中時。它就已經被後勤部隊自己消耗掉三成。這也是帝國在那場戰爭中雖然始終佔據主動。卻很少能給予匈奴人致命打擊的關鍵原因。
要徹底解決這個困局的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效仿劉徹在後來做的那樣。移民遼東,開墾荒地,以充軍糧。
但是在現在想要讓保守的太皇太后同意從內地遷至少七十萬人口過來,那簡直就是天方夜潭,所以一切只能靠李雲自己,只能靠遼東軍自己!
所幸至少目前,由於高句麗人勢力膨脹,所以相對地他們所獲得地奴隸也成幾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