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手段,從匈奴走私回不少於三千匹優質戰馬,其中包括了大量優良母馬,以及種馬,以此為基礎,寧閥每年從大漢的大司馬處將獲得不少於一萬匹戰馬的定單。
但是去年扶余一戰,李雲的軍隊從遼東運回的大量戰馬,在很大程度上衝抵了目前帝國的戰馬價格,使得寧閥損失了至少一百萬錢的利潤。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現在的李雲可不是當初那個政治白痴,所以在短瞬間他就明白了這其中的利益關係。
在以往,寧閥一系是堅決的主戰派,為了更好的鼓動帝國發起戰爭。以牟取戰爭暴利,他們家族地子弟甚至被強制要求習讀儒家經典,拜當世大儒為師,以便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與堅決反對增加軍備預算的黃老派抗衡。
但是隨著臨邛方面諸商人的聯合崛起,臨邛商會依託著蜀郡豐富的鐵礦石以及獨有的焦碳鍊鐵技術,再輔以系統性的連鎖式作坊和強大地技術基礎,迅速的在軍種方面超越寧閥。成為大漢國未來三年頭號軍備賣主,而隨著遼東戰馬和牲畜的不斷運進內地,臨邛人更在戰馬等以往被寧閥與官府共同壟斷的領域發起強勢衝擊。
再加上臨邛官學採用的是端木派儒學教導子弟,而寧家大都拜在公羊派門下,這幾乎是完全不同地兩種理念。其矛盾的複雜性與殘酷性遠超他人想象,公羊派屬於名利派,但凡這派的儒學,一直認為洛陽才是天子應該呆的地方。將都城從長安遷到才是最最重要地事情,甚至即使因此損失大量財力,耗費無數金錢也是理所應當的,因為洛陽有著周公的足跡,在那裡儒家才可得到最大也是最有效的發揮,更是報秦時法家坑儒那一箭之仇的最理想方法。
而端木派雖然也崇奉周公。但端木派本來就是一群商儒結合產生的學派,對於名利看地極薄,重視實際以及遵從周公的志願,以上和天子,下濟黎民才是不二選擇。
於是隨著臨邛官學入學人數的增加,而信效其辦學模式的郡縣也不斷增加。在有臨邛商會成員會集的地方,為了能享受到臨邛商人在本地那樣的威望和待遇,更為了自己地子孫可擺脫市籍,入那官門,藉此成為當地世家,他們自發的與本地官員結合在一起,請回師長辦起相同的學院,雖然由於地理環境以及鄉土人情的不同,許多學院都辦的不三不四,與臨邛系統性的教學相差萬里。但是有一點沒有變,那就是學院的主學以端木派理論為主,再配合李雲的那個不成熟的小冊子輔以其餘學家的理論教學。
而端木派與公羊派雖同奉周公為聖人,以孔孟為先師,但是其衝突與矛盾卻是如水火不能相容。
在這種背景下,利益地矛盾以及學術上南轅北轍的爭執趨使著寧閥不斷與田家聯絡,再加上本著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這一理念,原本主戰的寧家搖身一變,化為主和派。
不論是為利益而戰,還是為自己的理論而戰,在朝中大批公羊派官員以及門閥勢力的眼中,李雲已是他們的眼中釘,肉中刺,恨不能除之而後快。
而歷史上無論是導致東漢滅亡的儒家官員,還是導致唐帝國崩潰的儒黨,又或者導致明朝覆滅的東林黨,都有著一個相同的特徵:那就是這些號稱國家棟梁,社會脊樑的儒家大家們,從來就只為意氣而爭,為了名利他們可以放棄國家,放棄民族,甚至賣國投敵。
崇禎皇帝說:“朕非亡國之君,臣為亡國之臣!”這話一點不差,歷史上東林黨的官員們以辱罵皇帝為榮,他們千方百計的尋找皇帝的個人道德修養缺點,這種勁頭遠比找出對付滿清入侵,農民起義的勁頭要大。
想萬曆皇帝剛開始那會,是何等一個想要有一番作為的年輕皇帝,他矢志中興明朝,可是卻被大臣罵得體無完膚,內閣的臣子們千方百計的想辦法罵他,將他比做桀紂。
而崇禎皇帝時期,一個本是要賑濟水災的摺子,一直到了當地旱災才被內閣批准,這其中耗費的時間卻是被大臣們用來尋找崇禎皇帝的缺點,真是可笑,可憐,可嘆,可悲。
可是李雲卻想不通了,皇帝個人道德問題關大臣們什麼事?大臣不去教育子民,治理地方,整頓軍隊,卻抓住皇帝的小問題不放,以此扯嘴皮子,甚至不惜屢次否決掉皇帝要求迅速賑濟災民的聖旨。
而現在這位寧致大夫雖然從話中倒還看不出有那般迂腐的傾向,可是語氣卻相足了那些指著崇禎皇帝鼻子漫罵的大臣。
李雲深吸一口氣,看了看劉徹,兩人眼神相對,李雲從劉徹的眼中讀出了“卿放心大膽的說,一切有朕”地資訊,有老闆撐腰,李雲還怕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