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全是一副看好戲的神情,寧王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在幫他們試水呢,如若寧王能夠得到一個好去處,那就說明所有人都可以,若是寧王碰了灰,這些人便都會知道眼前的人雖然不是那個一心要削藩的侄兒朱允炆,卻也不是從前的親爹朱元璋了。
“皇兄。”寧王雙手抱拳,面色誠懇,道,“臣弟自您登基後,感觸頗多。如今不似父皇在時,山河尚不穩定,奸臣既除,相信有皇兄鎮守,外邦只有朝拜的,絕沒有人敢覬覦我大明江山。所以臣弟決定,將手中兵權全部交還給朝廷,皇兄只消給我個地兒,讓我當兩年富貴王爺,研習研習曲譜,摸索摸索茶道便可。”
朱棣微微笑了笑,對著寧王又看了看,“十七弟的想法甚好。”
“臣弟自十多歲便就藩於與塞外,多年風霜苦寒也嘗夠了,如今只想到個寧靜安逸的的地方待幾年,江南素來有魚米之鄉之稱,而蘇杭更是江南的好地方,臣弟有個不情之請,想去蘇州待幾年,還請皇兄成全!”寧王終於說出自己的目的,在場的人都有些唏噓,只是當著朱棣的面兒不敢說罷了。
他雖然交出了兵權,但也只是明面上的,難保他自己會再蓄養起一隊自衛兵,但是蘇州這樣的好地方,卻不是說拿下就能拿下的。蘇州離金陵不過數百里,又是舉國上下最富碩的地方,若能在那裡享福,誰還想要留著兵權去塞外打仗?大家都不由得在心中嘀咕,寧王素來有善謀的名聲,如此看來,果然如此。是以都把目光轉移到朱棣身上,想看朱棣到底會不會答應。
朱棣端起空杯子,我連忙替他斟滿,他舉起來放到唇邊略點了點,下面的人以為他喝了,可是隻有我看到,他根本一口都沒沾便又放下,笑著對寧王道,“蘇州已有刺史,城池格局如今很是穩定,十七弟若要去,官員必然需要大動,朕登基不久,百廢待興,還有許多事要慢慢處理,實在抽不出精力去重新編排官員,十七弟不妨另擇良地。”
寧王本來一直微笑著,大概對蘇州已經是勢在必得了,不料朱棣一口否決,不由得有些訕訕的,但他既然能在今日中秋家宴提出這件事,想必也是有備而來,稍稍沉默之後,便又恢復了鎮定,對著朱棣笑道,“臣弟此番交出兵權,為的就是替皇兄分憂,怎麼可以因為藩地讓皇兄為難,既然蘇州已有刺史,那錢塘一帶也可。雖不如姑蘇久負盛名,也是良民之鄉,想來臣弟去了,也能享兩年清福。”
朱棣微笑著搖搖頭,“就是這兩處為難,十七弟再看看,其他的地方隨你選。”
寧王此人,如今不過二十五六歲,正是意氣風發鋒芒畢露的時候,但是他卻並不討人厭,朱元璋的這些兒子中,若說謀略,他和朱棣幾乎平分秋色。除了因為年輕經驗略少和魄力上比朱棣差了些,他幾乎是唯一一個可以和朱棣分庭抗禮的人了,朱棣兩次拒絕,他已經懂得了他最擔心的局面已經出現了…………哥哥同侄兒一樣,都不會像父親一樣信任自己的。他無論如何也不會再去自討沒趣了,“皇兄看何處合適,便把臣弟指過去吧。”
朱棣笑了笑,道,“諸位皇弟不要怪朕偏心,靖難之役,十七弟身先士卒,最先支援於朕,朕心中不得不偏愛於他,朕心中替他挑了一個好地方,希望其他皇弟不要怪罪朕偏心。十七弟,接旨。”
寧王臉色有些忐忑,朱棣在此時直接下口諭就意味著根本沒有迴旋的餘地,若是兩人私下商討,雖說不能給他心儀的地方,但是若是指定的地方太差,也總還能討價還價一番。他機關算盡,本想在眾人面前博得一個好去處,沒想到被朱棣反將一軍,將自己置於一敗塗地的境地。眾人也和寧王一樣,全都意識到了眼前的這個新皇帝,不止是傳說中的不敗戰神,更是說一不二的君主,他既有朱允炆沒有的果決,也有朱元璋沒有得圓滑。
“臣弟接旨。”寧王從席上離開,走到正中,對著朱棣跪下。
“寧王朱權,朕之第十七胞弟,戰功卓絕,靖難有功,今派往藩地南昌,望其駐守藩地,替朕解憂,為國效命,為民守望。”朱棣不緊不慢一字一句的說完。
寧王俯首,“謝主隆恩!”
“聖旨明兒送到你府上,快回席上,用完晚膳,咱們去御花園的涼亭上賞月。”朱棣笑道。
寧王應聲回座,整個宴會好像又回到了一派昇平,只是所有人的笑容都和方才不一樣了。朱棣給每人賜了宮制月餅,又將進貢的秋西瓜分給大家,才率先離席,往亭閣上走去。徐雲華與我跟在左右,上臺階時,朱棣卻回身伸手將我扶住,徐雲華面色不變,她身邊自有宮女左右扶持,並不需要朱棣的牽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