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還有親近的血緣之外,他竟沒一點能比得過袁恪。
這便是弘真大師說得情路稍顯坎坷?何止是稍顯,簡直是坎坷急了。急得腦門上出一層汗,直到日上中天小沙彌請他去禪房用素齋,他方才調整好情緒。
他捨不得表妹,一時差點倒沒什麼,知恥而後勇、厚積薄發便是。
第44章 閣老薦
養心殿內,承元帝坐於御案後,垂眸看著摺子。案前青玉石地面上跪著幾位大臣,一個個垂著頭,暗中揣測帝王心思。
“啟稟陛下,涼國公貪功冒進,無端深入敵後,導致我軍折損數百人。雖其往昔戰功彪炳,然陛下早已論功行賞。有功該賞有過該罰,臣以為當派監軍督戰。”
楊閣老不疾不徐地稟報,心道陛下一直陰沉著臉,此番趁機拉涼國公下水,正是體察聖意。
承元帝點頭,繼續看著手中摺子。一回來他便秘詔錦衣衛,命其將羅四海多年來卷宗整理調上來。
得益於他那個好師侄濫用公權暗中偷窺羅家姑娘,未過一盞茶時間,他收到了一份簡單扼要的履歷。剛準備安靜地看完,西北傳來戰報。涼國公深入敵後,恰好碰到敵軍騎兵主力,幾百人的小隊幾乎全軍覆滅,唯有他騎乘汗血寶馬逃回陣地。
當藩王時鎮守西北多年,他早已對戰事心中有數。涼國公與他多年好友,此次行動也是出自他授意。這會他倒是想看看,朝中大臣究竟是怎樣一副嘴臉。
所以請來的內閣,便看到一個為西北戰事不順的皇帝。其中楊閣老心中打起了算盤。當年陛下鎮守燕京時,關外遊牧民族從不敢有絲毫作亂。如今換上涼國公,連年軍費開支甚大,卻不見戰事有絲毫進展。
想必英明神武的陛下,此刻應當對涼國公有所不滿。為人臣子者,最緊要的便是體察聖意。他自問雖算不得深諳此道,但多年來也是頗有心得。
聽到聖上的輕哼聲,他心裡更是有了底,批判起“兵敗如山倒”的涼國公來更是不遺餘力。
“陛下,邊關每一位普通將士都有爹孃妻兒,因著涼國公一次冒進,他們就此陰陽兩隔,家中老父母活活忍受喪子之痛,這何其殘忍。臣懇求陛下,體恤天下萬民。”
楊閣老跪拜在地,渾濁的雙眼中淚光閃爍,似乎戰死之人是他親兒子一般。不,甚至比親子戰死還要情真意切。
承元帝目不斜視,比起他後宮環肥燕瘦的妃子們,楊閣老演技稍顯浮誇。左耳朵進右耳朵出,他認真看著羅四海履歷,越看他越是驚奇,這當真是個人才。人是個大老粗,可偏偏每次都能逢凶化吉,最重要的是他用兵如神,先前他怎麼就沒慧眼識珠!
御案後的皇帝陷入了一種喜悅與後悔交織的情緒,楊閣老有一句話倒沒說錯,每個戍邊將士背後都有爹孃妻兒。幾十年鎮守北方,他見過太多悲歡離合,箇中感受絕不是楊閣老一番裝模作樣可以表達。此刻看到他老臉上的虛偽,他反倒有些做嘔。
拋卻種種情緒,他很清楚一名好將領對邊關的重要。
跪在青玉地面上的楊閣老,餘光卻是看到陛下頗為認同地點頭,一時間他老懷甚慰。雖然他大半生多在審時度勢上吃虧,但這次應該是沒說錯話。吃一塹長一智,後面那倆老狐狸這會不開口明哲保身,到最後好處也沒他們的。
“那楊卿家認為,該派誰去監軍?”
果然陛下被說動了!激動之下楊閣老幾乎跪不穩,揉揉麻木的腿,他按進宮前與三皇子商量好的說道:
“監軍一事事關重大,依老臣看,靜安公主的駙馬可擔此重任。”
靜安也與老三攪合在一起?承元帝心下不悅,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東西。次女自幼便愛與其他兄妹相爭,津津計較天天跟個烏眼雞似的。
登基後加封子女,除卻幾位皇姐晉封大長公主,加五百食邑外,長女也封燕京長公主,加三百百食邑。從次女往下皆是郡主,其餘女兒還小,爵位成親時再加封也無所謂,唯有靜安早已成親,卻也跟妹妹們般得了個郡主爵位。
本以為這番敲打,加上那靜安的封號,能讓她意識到自身不足,進而謙和淑慎些。他不在意那幾百食邑還有一個公主爵位,畢竟親骨肉給了也就給了。可熟料靜安非但死性不改,反而咬一口長女,一口咬定大姐慣會奉承母后,才得了獨一份的公主。
他日理萬機,沒空去理一個本就不喜的女兒。今年年初八公主出嫁,眼看所有姐妹都升了公主,就她一個郡主也說不過去,他便順帶給個空爵。
誰料轉眼她便跟老三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