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1 / 4)

小說:中國騎兵 作者:九十八度

《中國騎兵》

作者:王外馬甲

第一部分

引子

抗日戰爭期間,冀魯豫戰場上曾經馳騁著一支被老百姓稱為“黑馬團”、“紅馬團”的隊伍,他們的番號是八路軍一二九師騎兵團,前身是中國工農紅軍騎兵第三團。

這是一支戰功卓絕的部隊,也是唯一一支以乘騎作戰方式堅持到抗日戰爭最後勝利的紅軍騎兵團。在華北平原敵後抗戰的艱苦環境中,騎兵們付出巨大犧牲並迎來了最終的勝利。他們剽悍的駿馬和閃亮的軍刀曾經是八路軍主力部隊的象徵。在他們飄揚的戰旗上,大寫著“勝利冠軍”和“哥薩克騎兵”的光榮稱號。1952年,他們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騎兵第一師的成員,參加了國慶閱兵大典。

時光荏苒,隨著騎兵這個古老兵種退出現役,當年英勇的騎士早已經離開了戰馬。今天,我們只有藉著一位老戰士的故事,回到八路軍騎兵中間,重溫那段血雨腥風的崢嶸歲月,感受抗日戰場上的艱難困苦,體會英雄們的悲憤和歡樂……

第一章當八路去(1)

1937年,十九歲的劉春雷在石家莊木廠街①順義飯莊當學徒。

他是河北南宮縣人,家裡有十多畝薄田,還開著一家豆腐坊,應該算是小康人家的子弟。京漢鐵路、正太鐵路相繼通車以後,石家莊從正定縣的一個小村子變成了繁華的大城鎮。劉家老人瞧著眼熱,就把孩子送到城裡學手藝。

順義飯莊是個半大不大的二葷館子,雖然辦不了魚翅燕菜,但一般的山東口味還算地道。店鋪裡窗明几淨,十幾張桌子鋪著檯布,牆上掛著仿製的名人字畫,夥計們也收拾得乾淨利落。劉春雷十六歲進門當學徒,頭一年在伙房拉風箱;第二年上大灶蒸饅頭;到第三年就跟著掂弄炒菜鍋,什麼爆炒雙脆、滑溜魚片、軟炸裡脊之類已學得有模有樣,眼看就能出師了。

可就在這時候,“七七事變”爆發,盧溝橋那邊打起來了。飯館裡的客人議論紛紛。有的說,宛平縣刨出個石獅子,背上寫著“東瀛人有二百年運道,天意難違”。有的說,小日本的腿粗,胳膊短;下盤厲害,手上功夫弱,二十九軍大刀隊正是鬼子的剋星,專砍他們的腦袋……

顧客聊天,夥計們不能插嘴,只能在私底下犯嘀咕。飯館的老闆倒是滿不在乎:“石家莊這裡,奉軍走了晉軍來,北軍過了南軍到,各路兵馬那麼多,還怕幾個小鬼子不成?”

轉眼到了9月份。形勢不對了,國軍的人馬確實不少,可都在往回跑。馬廠丟了,滄縣丟了,日本人眼看就要到石家莊。街上到處是潰散的敗兵,個個垂頭喪氣,都說沒辦法、擋不住。飯館老闆這時候也慌了,趕緊收拾細軟準備帶著家人逃到西安去。西安是千年古都,能避鬼。當年八國聯軍打過來,慈禧老佛爺也是在那兒躲著的。

臨走之前,老闆給夥計們預支了三個月薪水。按他的估計,不出一百天,日本人就會撤走。“洋人就是要錢。到時候國民政府再籤個倒黴條款,這事就算過去了。我活了這麼大歲數,什麼沒見過!”

飯莊關門歇業,學徒也就當不成了。於是,劉春雷收拾東西回南宮老家去。

南宮這地方屬於直隸省,鉅鹿故土,歷史悠久,人傑地靈。三國時候出了個武將文丑,被關雲長一刀給砍了;民國時出了個軍閥劉珍年,又被蔣介石一槍給斃了;如今只有個唱京戲的尚小云還活得挺好,“四大名旦”裡頭武功第一,可惜中看不中用。所以,劉春雷回到家鄉時也沒有什麼好的計劃,每天跟著父親四鄉趕集賣豆腐,打算等日本人走了以後再接著學炒菜,然後自己開個飯館什麼的。

一天,胡彥明和幾位師兄弟找來了。

河北鄉間有練武的習俗,小夥子劉春雷也學過幾招“太祖翻拳”、“三皇炮錘”、“趙子龍大槍”。這胡彥明算是他的師兄。胡彥明家裡窮,從小在估衣鋪(賣舊衣服的店鋪)裡做雜工。東家兒子的腿腳有殘疾,由他每天揹著去上學。先生講課的時候他就站在外面聽。放學的路上有人欺負殘疾少東家,東家又叫他去練武當保鏢。結果幾年下來,少爺的本事沒啥長進,當小夥計的倒學了個文武雙全。

胡彥明進門就問:“梅花鎮的事,聽說了吧?”

1937年10月12日,日軍在距離南宮縣不遠的藁城縣製造了駭人聽聞的梅花鎮慘案。兩千五百人的集鎮,竟有一千五百多人被殘殺。訊息傳開以後,老百姓都有點半信半疑的,因為誰也想不到天底下居然會有這麼獸性的軍隊。

“是真的?”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書首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