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進攻。劉春雷回頭看看,這時候五連和六連才剛走出樹林呢。他趕緊對排裡的戰士說:“打起精神來,李營長今天要拼命了。”
沒等五連和六連集結,指揮旗就由垂直變成四十五度角,進攻開始了。
開始的時候,騎兵散兵線的隊形呈馬蹄狀,兩側是突前的輕機槍。六挺機槍不斷地打長點射,目的是不讓敵人集中起來。騎兵們在距敵一百五十米處超越火力組,這時候指揮旗放平,戰馬由小跑變為大跑。
對騎兵而言,距敵一百米左右是最危險的區域,必須迅速衝過去。衝刺的時候,有人喊“殺”,有人念數字,其實大家滿耳朵都是風,什麼也聽不見。劉春雷的習慣是跟自己的戰馬說話:“夥計,跑快點!”“沒關係,打不著我們的。……”
等衝到跟前就是騎兵的天下了,這時候應該用小跑步伐進行戰術格鬥。只不過,提速衝刺容易,從大跑改回小跑就難得多了,因為戰馬這時已經跑起了性子,要想再控制住它,就得看人和馬的熟悉程度和訓練水平了。有的人繼續狂奔,一溜煙就衝出戰場,有的甚至被絆倒或者和別人撞在一起。
敵人的行進佇列已經亂了,劉春雷追上一個扛“三八大蓋”的。那傢伙知道跑不掉,轉身就用刺刀對上了。一交手,大劉就知道對方是個老兵,有經驗,因為這傢伙總是有意識地閃到戰馬的左邊。
騎兵右手持刀,一般習慣把對手放到右邊砍殺,因為如果敵人在左邊,就要扭著身體、隔著馬頭去砍,不僅劈刺角度差,戰刀還容易脫手。當然,這事要放在以前的“韓猛子”身上,換隻手就解決了,他是左撇子,雙手都能來。可劉春雷沒有這本事,一著急,就把槍掏出來了。那國民黨兵一看見這把嶄新的南部九四式手槍,立刻不玩了,把“三八大蓋”一丟,舉起手來,嘴裡還嘟嘟囔囔的不服氣,把大劉逗得直想笑。
四連這麼一衝,頑軍分成了幾段,有的朝大蔡家跑,有的跑往程樓方向。這時候,一營從大蔡家村子裡衝了出來,二營的五連、六連也壓了上去,雪亮的戰刀把敵人圍住了。
騎兵團擴編以後,各連隊揮舞戰刀的方式不大相同,遠遠一看就知道是哪個連的。有的連隊是按照騎兵操典的樣式,把馬刀高舉過頭,一排排亮晃晃的像刀林一樣,特別好看。而三個紅軍連卻是跟曾玉良團長學的新疆方式,馬刀出鞘後斜擺在身體側下方,這樣不僅可以用刀的平面拍馬臀,省了用馬鞭,而且騎姿也比較低,能夠伏在馬鞍上,衝得快,著彈面少。騎兵操典的樣式適合在馬上格鬥,施展推、擋、劈殺動作比較順手,從道理上講比較正規,但事實上當時騎兵作戰的對手很少是敵方騎兵,對付步兵,使用上撩橫抹和刺殺動作比劈砍更方便。當然,無論什麼樣的動作,最熟練的就是最好的,所以騎兵團也沒有刻意要求統一標準。
第二十四章湖西反頑(3)
騎兵們在大蔡家附近圍住了大股頑軍,這時候,四連只要右旋半圈就能加入戰團。於是大家都看指揮旗,只見旗子向右劃了一圈,再刷地指向左方——左旋追擊!
“好嘛!老連長這回是想捉大魚了。”戰士們想起出發時楊勇司令員號召開展殺敵競賽的事,明白李樹茂是想讓四連立新功奪錦旗呢,頓時興奮極了。
四連向左兜了個圈,再次以散兵線隊形殺向奔逃的頑軍。敵人徹底亂了,公路上、原野上,跑得到處都是,跑不動了就把槍一丟,抱著腦袋坐在地上喘氣。有個小子被騎兵追急了,“噌噌噌”爬到樹上去。劉春雷喊他下來,他還講條件:“我下去,你不能拿刀砍我!”
“行,保證不砍你!”
於是就下來了,看一看,槍啊,手榴彈啊,什麼武器都沒有,早丟光了。
“你是幹啥的?”
“吹號的。”
“你們當官的呢?”
“不知道,都跑了唄。”
“騎馬跑的嗎?”
“沒騎馬,我們長官不騎馬。”
好訊息!當官的徒步跑,一定能追得上。
於是趕緊追。追了一截,看見前面有一個軍官,背上揹著個大包,身後一把手槍晃來晃去的挺顯眼,聽見劉春雷喊站住,頭也不回地猛跑。大劉策馬從左邊抄上去,本來是想砍一刀的,可不清楚他那包裡裝著什麼,怕硌了馬刀,就順手在他腦袋下撩了一下,再兜馬從正面劈。
這動作是連貫的,平時練了不知道多少次,轉過身來時戰刀已經舉在空中。那軍官半跪在地上,一隻手撐地一隻手遮著頭,脖子上猛向外噴血,一張小臉煞白。